●2005-08-02 建设部:调控房地产市场突出五大重点(上海证券报)
建设部:调控房地产市场突出五大重点
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日前表示,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有5个工作重点。
切实落实调控责任。刘志峰说,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省市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稳定房价的责任,切实承担起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的责任,切实行使好市场调控和市场监管的职责,坚决把各项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着力调整供应结构。刘志峰说,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浪费土地资源,扭曲住房需求,抬高商品住房平均价格,不利于解决普通居民家庭的住房问题。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和土地的引导和调控作用,着力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
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刘志峰说,要严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开发和销售的行为,重点查处内部认购,发布虚假、违法销售广告,囤积房源,哄抬房价以及违反规划及控制性要求的行为。
坚决遏制住房投机行为。刘志峰说,目前,投机性购房已经初步得到遏制。但在防范私下交易等方面还要下功夫。已经建立房地产信息系统的城市,要通过网上签约等措施,抓紧推行预(销)售房屋的即时合同备案和实名制购房。
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刘志峰说,近年来,各地积极启动住房保障工作,但从实施情况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不健全,进展不平衡。要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量,严格控制经济适用住房套型面积,使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加快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同时,要积极研究发展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实行经济适用住房租售并举。
●2005-08-02 主营业务增长利润下滑 建筑类公司频频开花难结果 (中国证券报)
主营业务增长利润下滑 建筑类公司频频开花难结果
上海市近年来在市政建设上的大兴土木,曾让投资者对相关上市公司充满憧憬,但现实却让投资者们不容乐观。
隧道股份(600820)昨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中标上海轨道交通杨浦线(M 8线)一期工程Ⅺa标耀华路车站土建工程,中标价为人民币21987万元整,在此前,隧道股份已经多次在上海的隧道、轨道交通等重大市政项目中中标。但令人遗憾的是,隧道股份的净利润却没有得到同步增长。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同比增长27.38,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6.9%,频频中标并没有让隧道股份享受到收益增长的喜悦。
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上海建工(600170)身上。作为上海市建筑行业的龙头之一,上海建工虽然在上海市近年的重大工程中屡有斩获,但净利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04年年报显示,上海建工2004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了22.64%,但净利润却同比下滑了17.33%。
对于这种现象,隧道股份董秘金波告诉记者,这是建筑行业的一个普遍现象。就隧道股份而言,业绩没有随主营业务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建筑行业门槛较低,市场竞争激烈,给公司造成一定的压力,例如中标价格会在竞争中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公司经营成本大大增加,而公司承担的工程合同价是固定的,这样就挤占了公司的利润空间。金波指出,就2004年来说,原材料对业绩造成的影响比市场竞争相对较大。
海通证券分析师江孔亮则指出,隧道股份的情况其实折射出整个建筑行业的生存困境。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很快,但是由于门槛较低,鱼龙混杂的现象也比较严重,部分建筑公司为了竞标成功,往往不计成本的压低报价,形成恶性竞标的现象,结果导致整个建筑行业中标价格的下滑。建筑行业的毛利率本来就比较低,受到这样的冲击,盈利空间就更加有限,隧道股份、上海建工等上市公司的现状就体现了这一点。不过,江孔亮认为,同为建筑行业的龙元建设(600491)却能保持一定的盈利增长,说明当前建筑业上市公司在节约成本上仍有一定的潜力可挖。他指出,作为民营企业的龙元建设在上海能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保持较高的毛利率,与其灵活的运作机制有很大关系,例如公司在成本控制上采取和个人收益挂钩的方式,对其最大程度的挖掘潜能有很大促进作用,而国有企业由于体制问题,在这方面就逊色很多,相应的导致盈利能力较弱。他建议,建筑业上市公司在不断开源的同时,应当花大力气在节流上作文章,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建筑业上市公司股价的下跌,江孔亮认为,由于建筑行业在业绩增长上缺乏亮点,而且在整个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资金关注很少,因此,建筑业上市公司的股价更多是跟随大盘的走势变动,目前的下跌主要是由于大盘走势不好造成的。
●2005-08-01 2005年上半年建筑业产值增长18% (中国证券报)
2005年上半年建筑业产值增长18%
国家统计局消息,今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057亿元,同比增长18.4%;完成竣工产值5088亿元,同比增长19.9%。
上半年,建筑业企业总收入为10355亿元,同比增长21.7%;实现利润总额152亿元,增长25.4%。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31365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5200亿元,增长16.5%。
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52595元/人,同比增长13.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1.99亿平方米,增长18.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8亿平方米,增长21.8%。
●2005-08-01 能耗环境节能,我国住宅建设面临5大挑战(新华网)
能耗环境节能 我国住宅建设面临5大挑战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压力,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传统的住宅建设方式必须改变,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但目前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业内专家认为,节能省地型住宅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正视并克服住宅产业所面临的5大挑战。
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在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方面,情况不容乐观。目前,住宅建筑用钢量已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住宅水泥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17.6;如果综合考虑住宅使用中的耗能和建材耗能,则住宅总能耗已占全国能耗的37%;尽管我国2/3的城市缺水,但住宅建筑耗水量还是占到了全国耗水总量的32%。在建筑用地方面,1998年全国人均建筑用地为52.9平方米,到了2002年即上升为82.3平方米,短短五年间,增幅高达50%。
业内人士指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是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目前,我国住宅建设面临的5大挑战亟待克服。
挑战之一:建筑使用过程的能耗过高。
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张玉良分析,长期以来,人们评判建筑只关注空间的大小、功能的布局、造型的美学效果,以及内外装修材料的档次等外显因素,而忽略室内空间的内涵品质,如热环境、声环境和空气品质等,这导致建筑后期使用、维护耗能很大。仅就住宅空调能耗而言,我国就是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3到4倍。
挑战之二:环境负荷过高。
水泥、粘土砖等建筑材料生产过程污染较重,但由于墙体材料既要取材方便、使用方便,又有强度、稳定性、保温、隔热、隔声等多重要求,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大量的建筑施工现场。此外,施工阶段的扬尘、排污、施工垃圾等都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再加上由于住宅建设初期对垃圾处理设施关注不够,导致入住后生活垃圾的大量产出,垃圾的循环处理举步维艰。这导致我国住宅环境负荷过高。
挑战之三:工业化程度过低。
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体系还不适应工厂化生产,施工现场仍以湿作业为主,精度差、质量参差不齐。其劳动生产效率低、成套技术的集成度低,技术应用缺乏系统的观念。譬如,外墙保温做好了,但门窗特别大,总体上还是不节能,使用能耗高,住宅能源浪费较严重。
挑战之四:综合性能较低。
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存在观念上的误区,“重外表景观环境,而轻内在功能质量”,这造成住宅的综合性能较低。譬如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低,室内热环境差;户型面积越建越大,从上世纪80年代的户均90平方米,到90年代的100平方米,现在已发展到新建住宅户均面积超过120平方米。这存在空间利用率较低,甚至“大而无用、大而不当”的问题。
挑战之五:对住宅节能普遍认识不足。
要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首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张有关专家测算表明,比现有的普通建筑节能60%左右的建筑,其造价要比普通建筑高出5%到7%,节能效益在5到8年后可以收回。但由于利益主体对节能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收益的承担存在认识偏差,很多工作的开展受到牵制。
●2005-06-30 一季度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6.3%(国泰君安)
国家统计局4月29日发布统计公告,一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值稳步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国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0932亿元,同比增长1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10785亿元,增长19.6%。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5亿平方米,增长19.7%。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514亿元,同比增长16.3%;完成竣工产值1805亿元,增长10.8%。全国建筑业企业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25449元/人,同比增长9.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33918元/人,增长14.3%。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收入3921亿元,同比增长18.3%;实现利润总额43亿元,增长21.6%。(注:全国建筑业企业指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
就单一年度而言,通常一季度是工程建筑企业的施工淡季,但签定合同额是全年签定合同总金额的基础,约占30-50%左右,而建筑企业的收入及利润的实现主要在2-3季度。单就上述统计数据分析,我们仍对工程建筑行业05年的收入及利润增长给予谨慎乐观的预期。
由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也可以看出,尽管建筑行业企业景气度环比有所下降,但建筑行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却出现环比上升情形。而且上述两个指数也始终保持在03年以来的高位区域运行。
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概述
05年1季度季报显示,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主营业务利润增速及净利润增速都较04年有所回落,但仍好于全国建筑行业的平均水平。
部分工程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一季度的业绩增长依然喜人。
垄断地位、专业化施工和区域优势对公司的经营有着显著影响。比如海油工程借助经济增长对能源的旺盛需求因素来分享工程量和效益高增长的利益、钢结构在建筑行业的更广泛应用也给杭萧钢构和长江精工带来机遇,后者更是因04年重组的因素而在近期公告中预期05年中期净利润同比增长700%以上,而龙元建设凭借自身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也充分分享了上海市建筑市场繁荣的好处。
●2005-06-27 资源严重短缺,中国全力推行绿色节能建筑(人民日报)
中国资源严重短缺,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刻不容缓。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5项措施,推进“绿色”节能建筑工程。
建筑“绿化”势在必行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增长、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是,中国不得不正视能源、土地、水、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而实际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且不断加剧的事实。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对此表示忧虑,他说,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至3倍以上。中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面对严峻的事实,中国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绿色”建筑初见成效
推进节能与绿色建筑,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据仇保兴介绍,经过近20年的努力,建筑节能逐步推进,取得了较大成绩。与此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中国在绿色建筑发展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展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在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等建筑类型进行了绿色建筑的实践。
全面“绿化”中国建筑
不容忽视,我国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对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缺乏可操作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节地、节水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以下5条主要措施:建立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支撑体系;建立有效的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培训宣传。
●2005-06-25 建筑行业中期策略:行业景气遇调控冲击(国泰君安)
建筑业的景气周期大致与GDP同步,但波动性要更为明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度的变化情况是建筑行业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大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的6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减缓将对建筑业的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工程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市净率水平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多数建筑企业属粗放式经营模式,在建筑市场繁荣期间,业务收入高增长可以抵消净利率降低的影响,一旦市场景气度回落,则企业的利润水平就会受到明显影响。但对于具有品牌、资质和规模优势且业务类别多元化的建筑企业而言,其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就要强一些。
产业并购价格提供了建筑行业上市公司的定价基准。分析国内外建筑钢结构行业的三起并购案例,大致确定钢结构行业的产业并购的定价原则在1.05–1.2倍PB之间。相对产业收购价格而言,当前钢结构上市公司的市价显然高估。
工程建筑行业的平均净利率水平已经到了很低的程度,尚看不出明显的回升迹象,而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措施也将对房屋建筑市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工程建筑行业仍将维持观望的投资策略。
●2005-06-21 建筑业十项新技术,推广10年硕果累累(中国建设报)
第五批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申报评选工作启动
记者近日从建设部获悉,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10年来,共完成了四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30多项,对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有效的带动作用。第五批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示范工程的申报评选工作已于日前启动。
建筑业10项新技术自1994年发布推广以来,经过1998年和2005年两次修订后,其所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广泛,新技术得到了及时的更新。为加强对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规范示范工程的申报与评审,建设部于2002年制定出台了《建设部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管理办法》。 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与行业发展司副司长吴慧娟介绍说,在建筑业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10年间,共完成了四批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30多项,以及一大批省部级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带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企业是技术进步的主体,工程是应用新技术的载体,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是组织推广新技术应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据了解,已通过评审的130多项全国示范工程,多为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质量标准要求高、社会影响大的土木工程和工业建设项目,如上海金茂大厦、首都国际机场二期航站楼、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中组部办公楼等。
示范工程的承建单位积极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有的还根据工程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与创新,带动和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建造工程质量,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5-04-07 中国建筑业财富榜公布,上海七企业进双60强(解放日报)
中国建筑业首张“财富榜”———首届“中国承包商、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座次排定。昨天,上榜巨头聚会申城捧回证书,包括七家上海企业。
美国权威建筑杂志《工程新闻记录》每年举办众多建筑业界权威排名,其中最享盛誉的是“国际承包商225强”与“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00强”。由《建筑时报》和《工程新闻记录》联合推出的“2004年中国承包商、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也是《工程新闻记录》首次在美国市场以外进行的国家建筑企业排名。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城建集团分获中国承包商第6位、第12位;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中,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4位,另有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4家上海企业。
●2004-08-09 建筑业国有企业上半年整体扭亏(经济日报)
建筑业国有企业上半年整体扭亏
从国家统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见效,全国建筑业企业在生产规模扩张趋势有所减缓的同时实现利润1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整体上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总额为10亿元。
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5%,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签订合同额260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48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完成竣工产值42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3%。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总收入850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25.9%;上缴税金2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经济日报)
●2004-08-05 上半年建筑业产值增27.5%(上海证券报)
上半年建筑业产值增27.5%
国家统计局季度形势报告显示,2004年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生产规模扩张趋势有所减缓,总产值增长速度略有回落,企业经营效益总体情况良好。上半年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7.5%,上缴税金29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回落3.1个百分点。
统计显示,上半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5%,增幅比一季度回落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60亿元,同比增长30.6%,回落5.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完成1832亿元,增长26.6%,回落4.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完成1705亿元,增长17.5%,与一季度基本持平。
统计显示,上半年,建筑业企业签订合同额2607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9.5个百分点。
上半年,建筑业企业完成竣工产值42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3%,增幅比一季度上升了11.4个百分点。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1.7%,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4个百分点。全国建筑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7%。国有及国有控股建筑业企业整体上实现了扭亏为盈,实现利润总额为10亿元。(上海证券报)
●2004-04-15 建筑产业整合路径选择(经济日报)
与其他支柱产业不同,中国的建筑业是一个最早放开的完全竞争性领域,也是一个最适宜规模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产业。然而,由于中国的建筑市场不成熟、不规范,中国建筑企业“大而全”与“小而不专”并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协作水平较低。有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共有9.6万户建筑企业,施工面积18.8亿平方米,平均每户企业施工规模仅为1.95万平方米,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仅为4.5%,不仅低于国际发达国家建筑业的产业集中度,也低于国内同期汽车、冶金等行业的产业集中度。由此看来,中国建筑业的整合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政府出资人机构、建筑企业的共同课题。
中国建筑业的成因与现状极其复杂,需要从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筑业产业整合的路径。建筑企业的内部整合是行业整合的必要条件,规范的市场环境、企业改制、并购重组等是产业整合的充分条件。纵观国际建筑业发展的趋势,结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建筑业整合可有多种路径选择:
路径之一:企业瘦身强体。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等8个部委颁发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859号)文件精神,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央建筑企业应抓住时机,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解决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瘦身强体。同时,大型建筑企业还要重视企业内部功能分层,将企业内部的全能结构转化成市场分包关系,要重视主业的专业化整合,以消除企业内部的同业竞争。
路径之二:集团组织结构扁平化。大型建筑企业管理层级最多可达6级,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这种体制最大的问题是集团管理层远离施工现场,远离项目业主,鞭长莫及,最终导致法人结构林立,管理链条冗长,资金分散,效益低下。国际承包商内部实行的是事业部制,管理方式是短路径、扁平化。他们一般人员不多,并不直接管理专业化分包公司、劳务分包公司。大量的人员从事的是分包管理和策划,这样的承包商多站在建筑业产业链的高端,而且效率极高。近年来,国内有些企业也在朝着这个方面努力。比如,中建总公司加大了公司内部机构的整合力度,提出“结构公司化”、“截断管理链条”、实行“法人管项目”、“投融资决策集中管理”等。鉴于中国国情,目前大型建筑企业不可能全部转向国际承包商,但是从管理结构扁平化入手,进行企业内部的产业整合,是一条富有现实意义的整合方向。
路径之三:产业金字塔型。发达国家建筑产业的组织结构为金字塔型:大量的小型化、专业化建筑企业构成了产业的塔基,少数大型建筑总承包企业为塔尖,相互之间是市场分包关系。我国的现状是大中小企业都在相同的平台上,以相同的组织形式、相似的管理方式、相近的生产水平,仅以价格差异、地区保护、人际关系作为主要的手段进行非有效竞争乃至恶性竞争,而且中等规模建筑承包类型企业太多。因而,建筑业结构调整应该是大型建筑企业朝着工程总承包、施工总承包的方向发展,中小型企业改变“小而全”的状况,成为专业承包公司,最终形成大型总承包公司、专业承包公司、劳务型公司并存的产业结构。为了加快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政府应引导项目业主总体招标,相应提高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资质要求,并明确企业资质不仅包括注册资金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条件,还应包括工程总承包所需要的咨询、设计、融资、装备、建设、运营、服务等功能。同时,政府还应鼓励总承包企业增强综合资质(内含专业资质),并设定不同的产业门槛,推动企业分层。政府工程应率先实行总体招标,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
●2003-11-04 建筑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中国经济时报)
近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从2002年我国房地产及建筑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建设领域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邱晓华说,2002年,我国建筑行业的企业资产总值3.30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仅前300家领先企业的资产总值就达到了8080亿元,占到全行业的24.5%,而其经营收入也达到了1717亿元,占全行业的24.3%。这说明,经过市场竞争的磨炼和国家政策的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已经由小变大,实力由弱变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批强势的房地产与建筑业企业实力的扩张,使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2003-10-28 建筑业赖帐严重 拖欠工程款逐年上升(新华网)
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筑法执法检查组27日在报告中说,到2002年,中国建筑项目投资者共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3365亿元,其中政府投资工程的欠款占拖欠总额的26.7%。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27日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建筑法实施情况的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检查组组长李铁映在作报告时说:“政府投资工程形成的拖欠,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
这份报告指出,拖欠建筑工程款项的问题相当普遍,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除政府投资项目之外,房地产开放项目拖欠的建筑款项占欠款总额的39.6%。
报告说,由于投资者拖欠工程款项和其他因素,施工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建议国务院对政府投资工程拖欠款项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清查,在3年内基本解决这个问题。
报告还指出,工程招标中的“黑白合同”问题也很突出。所谓“黑合同”即建筑项目投资者在工程招标过程中,除公开签订的合同外,又与中标公司私下签订另一份合同,强迫中标单位压低工程款项,垫资承包等。“黑合同”违反了《招标投标法》、《合同法》和建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造成了建筑工程质量隐患。这个问题“不仅相当普遍而且难以查处”。
此外,招投标、项目审批、设备和材料采购中行贿受贿、贪污腐败问题依然严重——一些施工企业为承揽工程大肆行贿;一些掌握工程建设大权的人员索贿受贿、贪污挪用工程建设资金。报告说:“近年来查处的行贿受贿案件中,发生在建筑业领域的占三分之一以上。”
李铁映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建设单位作为建设项目的资金供应方、工程招标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因此,规范建设单位的行为是规范建筑行业的重点。“黑白合同”等违法行为应该得到严肃查处,政府应率先改革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这份报告建议将建筑法的修改列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1997年出台的建筑法缺少规范和监督建设单位行为的条款;对解决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工程承发包中总包和分包的规定已不适应现实情况;与《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衔接不够。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1998年到2002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2%,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6%到6.8%。
●2003-09-29 工程建筑业:公司价值被低估(证券市场周刊)
行业高速增长,公司价值低估
工程建筑业历来与国民经济的景气程度息息相关,加上近年来,我国将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60%以上投资到建筑安装工程,国民经济发展与建筑行业呈现出相互推动、互为因果的关系。自1992年以来,建筑行业的总产值基本上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尤其在去年和今年,基础建设的投资完成同比更是达到了20%以上的增幅。
从分行业看,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投资仍然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最大,投资完成额596亿元,占总投资的40.43%。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总投资额的75.22%,中部地区占12.1%,西部地区占12.1%。从资金来源看,据对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和地方财政拨款,分别占总投资的31.9%、22.8%、15.4%,200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交付使用率为36.2%。
中国即将加入WTO,这给建筑行业带来的不只是挑战,更多的是机会。199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四部委局联合在全国开展了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在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反腐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此基础上,为迎接WTO的到来,全国性的有形建筑市场开始形成。目前,全国已有267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有形建筑市场,占全国地级城市的80.9%。此外,2001年7月1日开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正式启用,使得整个建筑业由无序竞争的状态转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竞争格局。
就中国入世的承诺分析,国外企业可以设立合作合资企业,但必须承接一定比例的外资工程。这样,外资的引入带来的是资金、技术和市场,但是相应的竞争却并无大规模升级的危险。
行业在飞速发展,而且前景广阔。但是反观以上海建工、中油化建、腾达建设等为代表的建筑类上市公司的股价,却始终在长期的下降通道内不断拓出新的低点。沪指2245点以来的熊气使得建筑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渐铅华洗净,价值凸现。
在建筑行业高速增长的中国,对应20%以上的行业和公司主营收入的年增长率,行业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只有34.75倍和2.2倍。根据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9月22日的统计数据,建筑类主要上市公司的行业平均市盈率令人吃惊地达到了94.2倍。既使以市净率而言,1.98倍的美国市场估价也与中国A股的同类上市公司相差无几(数据来源:www.hoovers.com)。再看香港市场,以最大的建筑类上市公司盈信控股(0015.hk)为例,市场给予了22倍的市盈率和1.95倍的市净率。以庞大国内市场为依托,业务呈现高速增长的中国上市公司,下跌的空间又有多少呢?
市场拐点即将出现
站在市场面的角度分析,大盘自1649点年内的高点下行以来已经接近6个月,中级反弹的时间之窗逐渐临近。与此同时,一直保持缓慢下跌的工程建筑类公司进入9月以来突然一反常态,在经历了小幅反弹后急速下跌,主要的个股如上海建工、中油化建和腾达建设等一度月跌幅都超过10%,而同期大盘的跌幅却只有5%左右。虽然个股跌幅颇巨,但对应的成交量却温和放大到一个相当的水平。看来,市场资金已经开始悄悄地行动起来了。考虑到工程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近年来持续的高增长态势,可以断言,建筑板块的市场拐点即将出现,长期的沉默迎来的将是最猛烈的爆发。
三类公司极具潜力
工程建筑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只有综合性大型工程承包公司、专业工程承包公司和具有BOT(建筑,经营和转让)或BOOT(建筑,经营,拥有和转让)项目的工程公司才会是未来行业的领跑者。综合性的大型工程承包公司以低成本的核心竞争优势主导市场;专业工程承包公司则以专业领域内的施工经验和独到的机器设备享受特有的高毛利率;而具有大量BOT或BOOT项目的工程公司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享受高额的投资回报。
通过对以上三类公司历史上整体业务风险度及销售收入波动性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在保持业务高增长的同时,发生业绩剧烈变化的可能性较业内其他上市公司小得多。这也意味着,从风险收益的角度说,这些公司是目前市场的投资盲点,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