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2023 年H1 营业收入48.9 亿,同比-35.94%; 归母净利润0.65 亿,同比-91.49%;扣非归母净利润0.30 亿,同比-95.80%。毛利率5.80%,同比-11.47pct;净利率1.32%,同比-8.61pct。
评论:
市场回暖,2023Q2 收入、利润环比增长。2023Q1 受下游企业优化库存结构、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影响,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公司出货量和收入均受影响。而2023 Q2 以来,促消费政策频繁落地,终端汽车销售及电池需求回暖,公司2023Q2 也实现营业收入29.56 亿元,环比增长52.79%,扣非归母净利润0.51 亿元,环比扭亏转正。
重点项目持续推进,供应链管理优化。公司有序推进募投项目车用锂电池正极材料扩产二期项目、年产6 万吨磷酸铁锂优化供应链管理项目,上述项目达产达效后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正极材料产能。公司先后与上游头部企业签订战略采购协议,增强供应灵活性,深化库存管理,建立库存管理机制,基于原材料价格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库存策略,应对市场变化。
技术先发优势显著,产业化应用取得新进展。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产业化经验,公司在三元正极材料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已经成功进入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欣旺达等主流锂电池生产企业的供应商体系。报告期内,公司多项技术开发取得新进展。前驱体反应釜进一步大型化应用,新一代高效浓缩系统产线推广,前驱体粒度分级技术行业内首创产业化应用,超高镍单晶正极材料实现百吨级出货,通过了大圆柱动力电池项目的审核,第二代高功率高镍 NCA 稳定性得到改善并实现百吨级交付,磷酸铁锂材料完成批次稳定性验证和小批量试产,并新增取得1 项发明专利和2 项实用新型专利。
投资建议:2023 年终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公司作为上游正极材料供应商有价格压力,Q2 以来市场虽然有所回暖,但总体利润仍有较大压力,我们调整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期分别为3.34/8.27/10.74 亿元(原值9.52/15.33/19.86 亿元),当前市值对应PE 分别为54/22/17 倍。公司在新技术领域不断开拓,并扩展磷酸铁锂业务,我们认为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4 年27xPE,对应目标价11.58 元,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供应及价格波动、技术路线替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