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Q23 业绩基本符合我们预期
公司公布2Q23 业绩:实现收入3.05 亿元,同比下滑23%,环比提升1%;归母净利润1.65 亿元,对应每股盈利1.19 元,同比持平,环比提升40%;扣非归母净利润0.34 亿元,同比下滑62%,环比提升28%,2Q23 业绩基本符合我们预期。其中,非经常损益主要为政府补助1.01 亿元和固定资产处置收益0.34 亿元。热场产品出货稳步提升,盈利能力基本持平。公司2Q23 出货超过900 吨,环比提升10%+,同比提升55%+,龙头地位稳固。盈利方面,公司2Q23 毛利率为37%,环比提升1ppt。期间费用控制良好,2Q23期间费用率为24.8%,其中研发费用率12.8%,主要由于公司不断提升研发力度,持续拓展碳基复合材料应用广度以及其他新兴领域业务所致。
发展趋势
光伏热场盈利见底,大尺寸碳基复合材料产能充足。价格和盈利方面,我们测算公司2Q23 热场单价约为34 万元/吨,单吨盈利扣非前/扣非后分别为18/4 万元/吨,同比-36%/-71%,环比+27%/+2%,根据公司公开交流当前价格已经接近二三线企业成本线,相对落后产能基本出清,叠加光伏需求持续向好,我们判断单吨盈利基本见底。产能方面,公司此前定增项目高纯大尺寸碳基复合材料项目已全面达成,目前已经实现3500 吨/年产能,我们认为产能的落地有望持续助力公司稳固市占率,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负极热场厚积薄发,持续巩固碳材料产业化平台战略。公司于7 月28 日发布锂电池领域用碳基复合材料新品,包括匣钵、坩埚、箱体炉等,相比于传统石墨材料,碳碳材料具备更强的力学性能、抗热震性能以及电学性能等,并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产能方面,目前公司已经有5 万吨负极材料代工的产能正在爬坡,公司预计2023 年建成1 万吨(匣钵3 万套)、2024 年建成4万吨(匣钵12 万套)、2025 年建成10 万吨(匣钵30 万套)热场产能,其中匣钵自三季度起已经有外售,箱板和坩埚随着三季度5 万吨产能爬坡完毕,预计四季度起将对外销售,热场材料除去自身代工产能的需求量,剩余部分可外销,公司预计全年外销量有望超过1000 吨。其他业务方面稳步推进,1)氢能:年产10 万平米片状碳纸产线已完成建设,制氢项目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2)半导体:已经开发出纯度5ppm 以下的高性能碳基复合材料热场部件;3)碳陶刹车盘:客户持续拓展,目前已与10 余家新能源车企开展相关产品的研发和试制。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维持2023/2024 年净利润6.7/9.3 亿元不变,当前股价对应2023/2024 年市盈率21/15 倍,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和目标价143 元不变(考虑因转增的股本变化),对应2023/2024 年30/21 倍市盈率,较当前股价有44%的上行空间。
风险
热场降价确认节奏不及预期,锂电项目不及预期,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