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披露2021 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88 亿元,同比增长207.95%;归母净利润3.34 亿元,同比增长192.65%;毛利率为58.15%,同比下降4.45 个pct;净利率为37.66%,同比下降1.97 个pct。
Q3 业绩稳定增长,调整后净利率同比小幅增长。在光伏行业产业链博弈加剧,产业链整体开工率较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公司2021Q3 业绩仍实现了稳定增长。2021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6 亿元,同比增长264.27%,环比增长20.21%;实现归母净利润1.30 亿元,同比增长220.01%,环比增长2.87%。销售毛利率55.08%,同比下降9.24 个pct,环比下降3.99 个pct;销售净利率34.70%,同比下降4.80 个pct,环比下降5.85 个pct。受到原材料碳纤维涨价影响,公司Q3 毛利率有所下降,Q3 净利率受到股权激励费用和可转债利息支付影响较大,若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和可转债利息支付,公司Q3 净利率为42.41%。
产能建设加速落地,长协订单充沛。年内光伏产业链博弈激烈,硅片厂商对降低非硅成本诉求更为强烈,大尺寸碳/碳热场经济性优势凸显,渗透率快速提升。公司作为大尺寸碳/碳热场龙头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出色,产能利用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Q3 营收环比增长20%,产品价格保持平稳,出货量持续稳定增长,约达460 吨。同时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可转债项600 吨/年的产能建设进度,预计在2021 年四季度达产,年底公司名义产能将达1580 吨/年。目前公司已与隆基、晶科、上机、高景、美科签订了长期协议,合计金额约39 亿元,其中大部分订单将在2022-2023 年释放,为公司业绩高增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投资设立全资碳/陶子公司,新材料平台化效应逐步显现。公司在碳纤维编织技术、化学气相沉积、碳化、石墨化等多个环节具备丰厚的底层技术积累,制备技术和装备能力出色,在各个下游领域的协同效应正逐步显现。
根据最新公告,公司拟开展碳/陶复合材料产品新业务,拟以自有资金1.5亿元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专注于碳/陶复合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 制备、市场应用等。碳/陶具有有更好的制动性能和轻量化特点,碳/陶复合材料较传统刹车材料在密度上低1/3 以上,可减轻新能源车身重量,提升续航里程,现阶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在于生产成本过高,公司有望通过在碳/碳复合材料低成本生产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实现在碳/陶摩擦制动领域的广泛应用。此外,公司正在对多个下游领域进行积极拓展,主要包括:尾气提纯制氢、碳纤维储氢瓶和碳纸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大半导体领域的拓展投入,已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且具备了规模化生产的能力,积累了一定本土客户,形成了一定量的销售。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公司充分受益于大尺寸碳/碳热场高景气,产能扩张速度显著领先行业,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升,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持续优化,多个应用领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调增公司盈利预测,预计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3.04/18.85/24.03 亿元, 同比增长205.7%/44.6%/27.5%,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97/7.30/9.64 亿元,同比增长194.6%/47.0%/31.9%,对应EPS 为6.21 /9.13 /12.04 元,对应PE 为58X、39X、30X。低成本的碳基复合材料产品制造技术壁垒较高,大尺寸碳/碳热场需求旺盛,公司为国内先进碳基复合材料龙头,盈利能力突出,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将充分受益于硅片大尺寸化下制造企业持续需求,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2021 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行业政策变化,碳纤维价格波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