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军之一。公司前身为美国孚能创立于2002 年,2009 年孚能科技成立,定位于动力电池产业化。其创始人于1997 年在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从事动力电池研发,深耕锂电池领域20 余年,是最早确立以三元及软包动力电池结构为研发方向,并且是中国第一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量产的企业,目前已成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股权30.66%,并获得国家级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持股23.88%)。2017-2018 年软包电池连续两年全球排名第三,国内第一。目前下游客户国际车企以戴姆勒、北京奔驰为主(已签订合作协议),国内以北汽、长城为主,并持续开拓国内外一线车企。
经营:营收高增长,2019 实现盈利提升。随着公司下游客户逐步放量,公司动力电池系统销量持续提升, 2016-2019 年分别为0.28/0.95/1.92/2.27GWh,2019 产能利用率超89%,产能紧张。2016-2019年实现营收分别为4.69/13.39/22.76/24.50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34/1826/-7821/13123 万元。2019 年归母净利润实现扭亏,同时规模效应下,成本大幅下降带来毛利率提升。公司预计2020 年上半年营收2.76~2.92 亿元,同比-72.75%~ -71.16%;净利润-1.78~-1.79 亿元,业绩下滑主要受疫情影响,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成本:“规模化+供应链本土化+技术提升”促成本下降。2016-2019 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均价分别为1.61、1.43、1.17 和1.06 元/Wh;单位成本分别为1.31、1.19、1.13 和0.82 元/Wh 。①2019 成本同比18 年大幅下降约27%,毛利率提升;②从行业角度,三元软包电池成本目前高于同行,原因为:a)三元软包技术路线在原材料使用、封装环节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动力电池有一定差异,原材料成本占比高于同行(孚能84%,国轩81%);b)原材料自供率不同,部分龙头电池厂商原材料自供;c)16-17年体量较小未形成规模优势,且部分材料进口(如隔膜,价格远高于国内),采购议价力未形成。我们认为,未来随着公司产销规模提升,产业链议价权提升,同时原材料本土化、规模化效应下成本有望持续下降。③供应链体系看,已经全面国产本土化,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公司18 年之前以进口干法隔膜为主(Cegard),目前已切换至国内供应商,采购相对分散;正极材料供应商较多,19 年以美都海创为主,并采购容百、当升;负极材料以凯金能源为主;
软包动力技术引领者,跻身国际车企供应链。管理层技术出身,在三元软包电池领域技术积淀深厚,从基础材料、锂电池、生产工艺、锂电回收等拥有核心技术,在研项目中,包括关键材料、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倍率、长寿命体系、热管理、BMS 等,未来5 年计划将量产的产品能量密度由现有的285Wh/kg 提升至350Wh/kg。客户层面,公司国内为北汽、广汽、长城集团等批量供货,18 年末与戴姆勒签订合作协议,19 年实现向戴姆勒小批量销售,大规模批量供应预计将在2021 年;此外,公司还开发了广汽、长城、吉利、一汽、江铃、长安等国内客户,并持续开拓国内外一线车企(大众、奥迪、保时捷、通用、雷诺、日产、本田、奇瑞、东风等),目前公司在手订单充裕,未来增长可期。
募投34.37 亿,扩建产能8Gwh。截止2019 年底,公司拥有动力电池产能为3.13Gwh。同时,公司持续扩张产能,其中1)赣州产能改建项目,预计2019 年12 月完成。2)2018 年下半年,公司陆续启动了镇江一期和镇江二期项目,合计产能 16GWh,预计项目完成时间为2020 年3 月;3)此次募投拟投资28.37 亿元(建设投资5.35 亿元+设备投资总额为19.39 亿元+预备费1.24 亿元+铺底流动资金2.39 亿元),扩建“年产8GWh 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孚能镇江三期工程)”,项目建设期为2.5 年,目前已完成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且已取得环评批复,建设完成后,镇江产能将达到24GWh。
盈利预测与估值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5.1 亿/34.28 亿/60.13 亿,对应归母净利润约-1.6 亿/0.12 亿/1.51亿元。根据绝对估值法,孚能科技估值水平在212-243 亿市值,对应股价区间(按照发行后股本测算):19.8-22.7 元/股;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成本无法下降风险;大客户流失风险,竞争加剧导致盈利不及预期风险,产能投放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单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