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4 月15 日,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江苏海目星取得晶科能源的中标通知书,中标项目为TOPCon 激光微损设备,中标金额10.67 亿元(含税),目前正式合同尚未签订。
简评
大规模中标落地,彰显光伏激光领域优势地位
正式布局光伏激光设备仅一年多,即迎来市场端突破。2021 年初,公司开始布局光伏设备领域,相关产品包括全自动激光开槽设备、全自动激光掺杂设备、全自动无损激光划裂设备等。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快速完成了难度较高的TOPCon 激光微损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并获得头部客户晶科的大额中标通知。我们判断,本次中标涉及的TOPCon 产能规模会超过40GW,公司一次性获得如此规模的订单,足以彰显公司产品的竞争力以及客户的高度认可,奠定公司在光伏激光加工设备领域的一席之地。
此次突破为公司在光伏设备领域的发展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公司此次中标来全部来自于头部公司晶科,未来有望形成示范效应,进一步拓展其他TOPCon 客户,持续获得订单。另一方面,公司基于对激光工艺和光伏电池原理的深刻理解,在各类高效光伏电池领域广泛开展激光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未来其他产品也有望突破和放量。
光伏激光设备的突破有望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上行一方面,光伏激光设备可以为客户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提高电池片转化效率,从而创造明显的价值;另一方面,目前具备光伏激光设备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较少,行业格局较好,因此光伏激光设备整体盈利能力较强。以光伏激光设备龙头企业帝尔激光来参照分析,其2019、2020、2021Q1-3 的毛利率分别是55.86%、46.54%、44.62%,净利率分别是43.60%、34.80%、30.12%。而公司2019、2020、2021Q1-3 的毛利率分别是36.25%、29.94%、28.20%,净利率分别是14.10%、5.86%、3.53%。可以看出光伏激光设备的盈利能力明显强于公司的锂电设备以及其他业务。因此,我们认为,公司未来在光伏激光设备的突破和放量将带动整体盈利能力向上。
SE 激光掺杂技术提效显著,或将加速TOPCon 电池发展激光硼掺杂是以硼硅玻璃(BSG)作为掺杂源,利用激光可选择性加热特性,在太阳能电池表面电极区域形成选择性重掺杂的p++重掺杂区域,提高电极接触区域的掺杂浓度,降低接触电阻,提高转换效率。
我们判断激光硼掺杂工艺有望提升TOPCon 电池0.2%-0.3%的转换效率,为终端客户带来显著收益。目前PERC电池量产效率约为23.0%-23.2%,根据晶科能源投资者问答资料,其安徽合肥、浙江海宁已投产的16GW N 型TOPCon 电池项目量产效率已超过24.5%。我们推断,若将激光硼掺杂技术成功引入量产产线,有望将TOPCon电池量产效率提升至24.7-24.8%,相较于PERC 电池的转换效率优势进一步提升,对行业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
此外,考虑到TOPCon 电池产线与PERC 产线较高的兼容性,引入激光SE 掺杂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PERC 存量产线向TOPCon 电池产线的改造,加速产业发展。
高效太阳能电池快速渗透,光伏激光设备大有可为高效太阳能电池技术渗透率快速提升。随着相关工艺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链的逐渐完善,2022 年各大厂商逐渐由观望到入局,纷纷宣布新型光伏电池扩产计划,TOPCon、HJT、IBC 等高效电池渗透率有望加快。根据我们对于今年电池技术路线的判断,预计2022 年PERC 电池扩产约30GW,TOPCon 电池扩产约60GW,HJT 电池扩产约20GW,xBC 电池扩产约50GW(其中P 型约30-40GW)。
在高效电池时代,光伏激光设备单GW 投资额提升,2022 年市场空间较2021 年有望增加近3 倍。首先,激光加工设备在每种高效电池路线的应用价值量有望提升至5000 万元/GW 以上。其中:(1)电池片前道环节,TOPCon激光硼掺杂设备、IBC 激光开槽设备价值量均有望超过2000 万元/GW。(2)在电池片后道环节,激光转印技术应用于金属化环节,价值量可参考对应技术路线的丝网印刷设备,估计2500-5500 万/GW;HJT 激光LIA 设备价值量约3000 万元/GW。综合电池片前道和后道环节,考虑激光设备一定的渗透率假设,预计2022 年电池片环节激光设备市场空间为39.59 亿元。其次,激光无损划片等技术在组件环节亦可得到应用,预计500 万/GW,2022 年市场空间约为1.50 亿元。综上,我们预计2022 年激光设备在光伏电池片、组件环节的市场空间合计为41.09 亿元,相较于2021 年10 亿出头的市场空间,增加近3 倍,并且未来随着光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光伏激光设备的蛋糕还会继续变大。
投资建议
综上所述,此次大规模中标为公司在光伏领域的首次重大突破,并彰显行业地位与综合竞争优势,推动公司的收入规模以及盈利能力增长。我们对盈利预测进行上调,预计2021-2023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9.70、40.08、72.69 亿元,同比分别+49.15%、+103.47%、+81.38%;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8、3.69、9.05 亿元,同比分别+39.04%、+243.35%、+145.11%;对应PE 分别为116.78、34.01、13.8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政策发生变化;2)盈利能力提升低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