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概要:2022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7亿元(+92.8%) ,归母净利润为-0.39亿元,基本EPS为-0.48元,去年同期归母净利润为-0.79亿元;Q2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90.7%),归母净利润-0.07亿元(+77.3%6);增材制造拐点已至:近年来,伴随着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成熟,下游应用渗透率不断提高,行业拐点已现。2022年上半年公司在面对西安疫情反复、物流受阻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积极组织生产,保证下游客户的交付,实现了营收的快速增长。公司IPO募投的二期项目于2021年年底完成建设,产能进入爬坡期,报告期内,设备产量的提高和单位机时价值量的提高带动了自研设备和打印服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公司业绩呈现跨越式发展;毛利率正常波动,规模效应摊薄股份支付: 2022年上半年,由于西安疫情,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收入确认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公司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一季度毛利率52%(环比+2.5pcts),二季度毛利率较一季度有所下降(-3.1pcts),结合历史数据,我们推测这与产品结构、批产和预研比例有关,属于正常波动。三项费用率方面,销售费用率略有下降;管理费用同比变化不大,费用率下降31.9pcts,主要是公司2021年上半年股份支付费用基数较高,但营收快速增长摊薄费用的原因;财务费用方面,虽然由于公司短期借款大幅增加抬高了利息支出,但人民币升值的汇兑损益冲抵了费用率的提高,因此财务费用率较同期有所下降。研发费用率方面,公司较同期下降了12.4pcts,主要是公司营收增长带来的摊薄。净利率为-14.1%,主要是上半年公司股份支付费用0.83亿元,较同期亏损缩窄了40.9pcts,主要是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均大幅下降所致;财务数据:应收票据及账款同比增长33%,一年以内账龄比例进一步提高;短期借款增长160.3%,主要由于公司自筹资金预先投入三期项目建设所致;存货增长49.3%,是原材料、在产品和发出商品同时增长所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同期下降了143.5天,体现出公司较高的议价能力;全产业链布局,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加速:公司完成了打印设备、打印服务、打印材料以及结构优化设计软件的全产业链布局,2021年参股正时精控(15%)研发振镜系统,并投入资金进行国产化元器件验证,报告期内公司已经完成激光器、振镜系统等电气元器件的验证,我们预计使用国产振镜和激光器将有效压缩生产成本,提高公司设备的毛利率;自研粉末放量,工艺造就深厚护城河: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钛合金粉末的大批量生产和供应,粉末制备成本逐步下降,满足自用的同时开始对外销售形成收入,我们认为公司自研的粉末针对烧结工艺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因此下游客户将形成较强黏性,类似于打印墨盒与打印机的关系,持续不断的服务性收入将随着设备存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成为公司未来深厚的护城河;三期项目开工建设,规划用地面积提高:2022年7月22日,公司在官方公众号中官宣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下称“三期项目")开工建设,此外,公司在公告中披露原三期项目计划购置土地170亩,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米,现变更为构筑士地约220亩,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米。根据其环评报告披露情况,公司三期项目打印车间面积约11.5万平米,一期打印车间7789平米,二期9630平米,二期扩建产能4706平米,三期产能相较于一期、二期增加较多。根据经验,厂房建设时间约6-8个月,以此推算,到2023年一季度,公司将完成厂房的搭建。由于增材制造的基础单位为单台设备,因此我们推测产能将线性爬坡;扩产项目接踵而至,公司产能跨越式增长:2022年8月29日,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31.1亿元,投资金属增材制造大规模智能生产基地项目(下称“四期项目”),项目投资额25.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6亿元。主要用于建设高品质金属3D打印粉末生产线、金属3D打印定制化生产线并建设配套设施。项目配套粉末生产线、产品检测设备、大尺寸3D打印设备和后处理设备共计505台/套。预计四期项目达产后,将实现产能的跨越式增长,进一步拉大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投资建议:经过多年的积累,增材制造技术逐步成熟,并率先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公司作为国内一流的金属增材制造企业,在行业的拐点期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扩产节奏,全产业链布局竞争优势明显,国产化替代将有效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在行业高速发展期充分受益。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9.8/13.8/18.3亿元,同比增长779%6/42%6/32%,实现归母净利润0.67/2.4/4.0亿元,同比增长226%/253%/62%,对应PE 253X/7OX/43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能测算偏差、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疫情反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