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预留80万股限制性股票。公司发布向激励对象授予预留部分限制性股票的公告,确定2021 年11 月16 日为授予日,以20 元/股的授予价格向符合授予条件的54 名激励对象授予80 万股限制性股票。
此次授予预计产生的限制性股票成本为1.63 亿元,对2021-2025 年会计成本影响分别为708 万元、8160 万、4250 万、2267 万和935 万。
叠加2020 年11 月首次授予的320 万股,股权激励预计对公司2021、2022 年产生的成本影响分别为1.75 亿和1.69 亿,2023 年起其影响将逐步减少。
3D 打印龙头收入快速增长。公司为国内金属3D 打印龙头公司,产品应用于以航空航天为主的军用等领域。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9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86%;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28 万元,同比增长40.94%。公司产能扩张及市场推广力度加大,同时受疫情的影响减少,3D 打印定制化产品和自研设备的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带来公司2021 年收入的快速增长。
毛利率增长,盈利能力提升。前三季度,公司毛利率为46.56%,同比增长9.7 个百分点;三季度单季度,公司毛利率为40.58%,同比增长0.74 个百分点。2021 年毛利率提升来自于公司毛利率较高的3D打印自研设备收入增长快速,收入占比提高。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 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为7336.35 万元,同比增长73.24%,占营业收入比例为30.72%,其中第三季度研发投入2346.43 万元。近几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及其薪酬和研发活动直接投入均快速增长,为长期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大幅影响公司业绩,排除其影响公司业绩同比增加。2021 年前三季度,公司管理费用1.56 亿元,同比增长66.88%,主要为股权激励费用增加所致。我们估计全年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公司利润约为1.75 亿。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1.20 亿元,同比亏损增加1.07 亿元,扣除股权激励费用影响,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为正增长。
国内金属增材制造领军企业,充分受益行业发展红利。据《Wohlers Associates 2021》统计,全球 3D 打印市场规模达到127.58 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发展潜力巨大。麦肯锡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可能产生高达 2,000-5,000亿美元经济效益。增材再制造是未来蓝海市场,我国3D 打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23年达到百亿美金规模。2021 年6 月,增材制造行业标准被纳入国家企业标准“领跑者”重点领域。
我们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重视,市场对3D 金属打印的需求将不断提升。公司是3D 打印领域的龙头企业,是国内唯一有完整产业链公司,将充分受益行业高速发展红利。
深耕航空航天赛道,3D 打印成长空间广阔。航空航天行业技术难度高,需要高强度耐高温、耐辐射、耐腐蚀等高性能特性的产品,对制造成本不太敏感,成为3D 打印较高盈利空间的黄金赛道。公司增材制造零件已经批量应用于包括 7 个飞机型号、 7 个航空发动机型号、 5 个导弹型号、 2 个火箭型号等,涉及 C919 等军民用大飞机、先进战机、无人机、高推比航空发动机、新型导弹和卫星等,技术力量国内首屈一指。公司主要客户包括中航工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航发集团、中国商飞、中国神华能源、中核集团、中船重工、空客以及各类科研院校等,各军工集团收入占比近7 成。公司扎根航空航天赛道,有望受益于“十四五”期间军队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爆发性需求。此外,能源动力、轨道交通、电子、汽车、核工业、医疗齿科及模具等民用领域需求持续保持旺盛增长态势,为公司3D 金属打印业务带来广阔的成长空间。
打造增材制造全产业链布局,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公司深耕行业十余载,打造了3D 金属打印上游原材料、中游设备、下游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增材制造专用粉末原材料方面,2021 年Q3 已完成 4 条增材制造专用高品质金属粉末生产线建设,制备工艺成熟稳定,且已成功开发的高品质钛合金球形粉末及高温合金粉末材料。预计 2021 年底,将新增 6 条粉末生产线,预计产能将达到年产 400t 高品质成品粉末。增材制造设备方面,公司2021 年开展了 2个型号大尺寸成形装备效率提升研制,BLT-S1000 已达到稳定生产状态,四光束激光选区熔化装备 BLT-S800 已完成稳定性优化、批量化生产任务;10 激光协同扫描控制技术实现,提升30% 打印效率。激光选区熔化工艺技术方面,突破 1 米以上航空飞机大尺寸、薄壁、复杂钛合金结构件成形技术,性能优于锻件,提升成形精度控制。金属3D 打印技术服务方面,公司提供全方位、专业性强的全流程服务,具体包括工艺咨询服务、设计优化服务、逆向工程服务、软件定制服务等。
公司产业链不断延伸,实现原材料外购模式向自主生产转化,自研设备业务强劲增长,有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公司在金属增材制造领域技术壁垒高、垄断性强,而且全产业链覆盖,龙头地位凸显。受益于下游需求井喷式扩张,公司新项目“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带动新产品迅速形成产品,为公司业绩增添新动力,我们坚定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
盈利预测和评级。公司在加工服务和设备制造方面将形成双轮驱动式增长,整体毛利率也将随之增加。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的净利润为-0.07 亿元、0.90 亿元、2.49 亿元,EPS 为-0.09元、1.13 元、3.11 元,2022 年、2023 年PE 为201 倍、73 倍,维持 “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产业化进程缓慢,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加剧,技术升级迭代不及时;应收账款坏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