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6 月30 日,公司发布BLT-build planner 软件,能够更加高效精准剖分零件,帮助客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品质。
简评
公司发布BLT-build planner 软件,多方位提高打印效率和质量公司发布BLT-Build Planner 软件,目前该软件已在百余台设备上稳定运行11 万小时,打印零件千余个,具备剖分高效性、打印高效性、功能多样性、人机交互友好性、开放性等特点。1)剖分高效性:剖分效率与结构复杂度相对成反比,应用该软件后的平均剖分效率提升62%。2)打印高效性:公司将生产所得的多项优化经验耦合进软件,使平均打印效率提高超5%。3)功能多样性:软件通过扫描路径上的优化来减少黑渣的产生,提高零件的内部质量,并开发有数十个表皮优化功能来提高零件的表皮质量。4)人机交互友好性:公司提取了多样本的用户优化需求,融合进该软件,持续提高人机交互友好性。5)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机器设置、常规设置、切片及剖分、内填充、上下表皮的百余模块全开放, 用户可根据零件的成形需求进行自主开发。
疫情后订单持续释放,研发投入不断加强,业绩稳健向好2020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2 亿元(+28.10%),实现归母净利润0.87 亿元(+16.74%)。2020 年Q1-Q3 受疫情影响,公司营收、利润出现下滑,但随着Q4 疫情影响减弱和订单释放,业绩稳健增长。2021Q1 实现营业收入0.45 亿元(+147.29%);归母净利润-0.50 亿元,主要是受公司股权激励费用落实的影响。
2020 年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为52.72%(+2.45pcts),净利率为21.03%(-2.15pcts);期间费用率为36.73%(+5.87pcts),其中,管理费用为0.54 亿元(+48.37%),费用率为12.98%(+1.77pcts),主要是公司2020 年11 月授予限制性股票的股份支付费用所致;研发费用为0.68 亿元(+62.32%),费用率为16.55%(+3.49pcts),主要是公司进一步加大增材技术的研发投入所致。
实施激励计划,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推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公司公布股票激励计划草案,目的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保证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2020年10 月29 日,公司公布2020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激励对象授予400 万股限制性股票,约占该激励计划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8,000.00 万股的5%。本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95 人,约占公司全部职工人数671 人(截至2020 年10 月15 日)的14.16%,包括公司公告该计划时在公司(含子公司)任职的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以及董事会认为需要激励的其他人员,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20 元/股。本次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在20-24 年的成本摊销情况分别为1454.86、16760、8729.17、4655.56 和1920.42万元。截至2021Q1,公司已经陆续支付、计提约5000 万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正在逐步落实。本次激励计划旨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公司核心团队的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使各方共同关注、推动公司的长远发展。
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创新力度,3D 打印技术国内首屈一指公司较早开展增材制造技术的研究,并快速形成国内规模最大的产业化基地,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自主创新研发,并经过持续开拓新技术,坚持试验验证优化以及工业化应用考核,不断形成新的研发成果以保持核心技术先进性。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一系列装备集成、工艺技术、提升成形质量、效率、精度等行业领先核心技术。
公司的3D 打印技术国内首屈一指,2020 年有研发人员197 人,占比26.88%,为增材技术的研发提供保障。
2020 年公司完成钛合金粉末、高温合金材料应用验证以及批量化生产线建设;同时有多项装备以及工艺技术研发成果直接应用于装备性能提升以及产品工艺优化,完成大尺寸四光束激光选区熔化装备BLT-S600 以及BLT-S800 研发,BLT-S600 实现对外发售。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国内增材制造领军企业,看好中长期业绩发力,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作为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金属增材制造商,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研发投入持续加大,顺应先进制造前进的方向。看好公司扩产计划落实后的中长期业绩的发力增长,预计公司2021 年至2023 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13 亿元、1.80 亿元、3.05 亿元,同比变动分别为-84.60%、1244.43%、69.99%,相应2021 年至2023年EPS 分别为0.17、2.24、3.81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1120、83、49 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1、3D 打印设备、配件等订单需求不及预期;2、金属增材技术研发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