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2 年三季报:Q3 单季实现营收6127 万元,同比-25.71%;实现归母净利831 万元,同比-33.58%,环比-43.74%;实现扣非净利247 万元,同比-78.78%。
前三季度公司合计实现营收2.23 亿元,同比-7.33%;实现归母净利3537 万元,同比-20.19%。
简评
下游行业景气下行是业绩环比下行的主要原因
三季度公司营收、利润和利润率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公司三季报对此的解释主要包括:(1)“下半年电子和通讯终端消费市场低迷,公司适度控制经营风险保持良好现金流,同时为嘉兴新建产能投产准备,加快在新能源等新应用领域的系列新产品上线出样、评估,影响三季度营业收入下降,特别对热控PI 薄膜影响较大,年初至报告期末热控PI 薄膜收入同比下降23.54%,本报告期热控PI 薄膜收入同比下降31.06%;”(2)“2021 年四季度以来主要化学品原材料及电力单价上涨使营业成本上升,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
我们认为下游消费电子的景气下行确实是公司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公司热控PI、电子PI 薄膜业务占到公司整体营收的比例超过80%,而这两部分业务的终端下游应用都以消费电子为主。
而据Canalys,2022Q3 全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约11%。因此公司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下游需求景气下行的冲击。
PI 膜材料性能优异,市场前景良好、国产替代趋势不变1、PI 材料技术难度高、前期投资大,整体国产率仍不足10%,尚有充分渗透率提升空间:PI 薄膜,即聚酰亚胺薄膜,是一种高性能高分子材料,誉为“黄金薄膜”,PI 薄膜行业也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PI 薄膜的主要性能包括高导热(前驱体PI 薄膜)、耐高低温、绝缘等级高、耐辐照、耐折叠等。按产品类型可主要分为热控PI、电子PI、电工PI 等,广泛应用于柔性线路板、消费电子、轨道交通、5G 通信、柔性显示、航天航空等领域。PI 行业进入壁垒很高,具体包括(1)技术难度高:PI 膜由ODA、PMDA等单体生产,其生产流程中,工艺、配方、设备三方面均存在较高壁垒。(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如公司每百吨级PI 膜产线投资近亿元。
由于PI 薄膜的高壁垒,多年来国内PI 薄膜市场基本为杜邦、钟渊化学、SKPI 等美国、日韩企业等所垄断。大陆本土PI 薄膜企业的份额始终不高,目前行业国产化率仅不到10%。
2、主流品牌纷纷推出折叠屏手机,柔性显示有望成为PI 材料潜在关键增长点近年来,主流手机品牌纷纷推出折叠屏方案,如华为在mate X2 后又发布P50 Pocket,三星继2019 年发布Galaxy Fold 后,也相继发布多款折叠屏机型。折叠屏的屏幕盖板等柔性显示结构部件,要求使用(1)高透光率(2)耐弯折性能(3)无色透明的材料。满足对应需求的材料仅有CPI(即无色透明PI)、UTG 等极少数材料。
CPI 是非常高端的PI 薄膜材料,其生产难度、价格、利润率在所有PI 薄膜种类中也属于天花板级别。未来如折叠屏推广、带动CPI 材料需求放量。具备CPI 量产能力的企业有望迎来极佳发展机遇。
3、新应用领域层出不穷,其他增量市场同样可观PI 因为其各方面的优异性能,除电工、电子、热控等领域传统应用外,近年来也在不断扩展新的应用方向。除上述提及的折叠屏材料外,也包括(1)新能源汽车对电子PI 的需求比传统燃油车更加丰富,如FPC 正在部分替代线缆,而FPC 有相当一部分成本来自PI;另外的应用场景包括高电压平台、驱动电机;(2)热控PI 在新能源汽车、5G 终端等方面的应用;(3)CPI 除柔性显示外,在窗膜、光波导电路的光伏太阳能电池潜在应用。
筚路蓝缕,公司为PI 国产化先驱,发展潜力可观公司成立于2004 年,致力于PI 薄膜的研产销。经过多年发展,公司PI 薄膜量产产品从无到有、逐步成长,截至2021 年末PI 薄膜产能已达到1050 吨规模,且产品涵盖热控PI、电子PI、电工PI 薄膜,无论从产能规模、涉及品类上均明显与国内其他企业。且目前借上市公司平台获取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可支撑后续持续扩大的资本开支。长期看,公司有望引领国内PI 材料国产化,并涉足PI 薄膜层出不穷的新应用领域,发展潜力可观。
另一方面,公司在CPI 材料方面也拥有相当的技术储备。据招股说明书,公司无色PI 薄膜产品荣获2014 年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金奖;柔性显示用CPI 薄膜为样品销售。根据公司在投资者问答平台上的回复,CPI 量产线正在设备安装阶段。未来华为等品牌折叠屏手机放量有望带来折叠屏材料需求大量提升,公司如能实现CPI材料的产业化,有望取得收入、利润体量上的突破性增长。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
预计22、23、24 年归母净利分别为0.46、0.77、1.18 亿元,分别对应92X、54X、35X PE。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 技术扩散或技术迭代的风险:PI 膜材料行业为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行业,公司产品性能、产销量在国内企业中较为领先。但也有可能发生生产技术扩散到其他企业,使得公司的相对竞争优势被削弱;或伴随下游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工控系统等领域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使得公司的产品和技术不再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2、 高端产品认证和规模量产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在CPI 膜、航空航天领域用PI 膜等高端PI 膜方面有较深技术积累,但仍然存在相关产品通过下游关键客户的认证不及预期的风险,或规模化量产线良品率无法达到标准的风险。
3、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公司主要采购的单体,与原油价格相关性较强。当原油价格剧烈上涨时,可能推动公司原材料涨价,进而对公司产品销售产生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