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23H1 实现收入0.93 亿元(同比-37.7%),归母净利润0.10 亿元(同比-70.4%),扣非归母净利润0.07 亿元(同比-97.2%),业绩低于预期,主要原因是大客户项目规划与验收节点延后,公司在23Q2 项目交付验收较少。
我们仍然看好核电后市场未来三年的高景气度,公司在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有显著竞争优势,已经与中核集团形成深度合作关系。此外,公司正加快在核工业、军工、核技术应用的业务布局,未来成长空间广阔。维持“买入”评级。
23H1 的业绩下滑并不影响我们对行业趋势和公司成长潜力的判断。(1)收入:
23Q1 公司收入0.52 亿元(+39.8%)(同比,下同);23Q2 公司收入0.41 亿元(-63.5%)。由于大客户项目规划与验收节点造成公司项目交付验收较少等原因,公司在23Q2 的经营承压。公司业务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前三季度由于业务基数较小,收入增速通常容易出现明显波动。我们认为,客户验收节点只是延后,确认收入将体现在未来几个季度中。(2)盈利:公司23H1 毛利率为51.8%(+3.6pcts),23H1 净利率为11.3%(-12.6pcts)。由于公司处在新业务布局期,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的支出刚性,所以在收入下滑时,净利率的下滑幅度明显。
公司积极布局新业务,储备新的盈利增长点。(1)公司继续深耕核工业,积极拓展核工业全产业链的业务。(2)面向国防军工领域智能化升级需求,公司协同相关合作伙伴,积极布局多个典型应用场景。特种机器人也取得了新领域的延伸应用,并已完成部分场景的批量出货和部分场景的科研验证。(3)在核技术应用领域面向国内核素和核药生产的发展机遇期,组建专业团队,布局从新型高精度耐辐照机器人、特色装备到定制产线的各类产品和服务。
预计核电后市场未来三年将迎来快速建设期。我们测算,目前,国内乏燃料的年产出量超过1000 吨。但国内乏燃料处理产能刚开始建设,缺口巨大。我们预计未来三年国内将加快后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公司在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已经与中核集团形成深度合作关系,预计公司将是这轮核电后市场建设浪潮的深度受益者。
风险因素:公司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则可能导致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业务集中于核工业领域及该领域产业政策超预期变化的风险;订单取得不连续导致业绩波动的风险;新业务开拓不及预期的风险;业绩季节性波动的风险;公司规模扩大导致的管理风险。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大客户验收节点延后,对公司短期业绩造成影响。此外,下游项目规划延后也可能影响公司的订单和未来两年的收入确认。我们下调公司2023/24/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1.0/2.0/2.9 亿元(原预测为1.7/2.5/3.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PE 为51/25/18 倍。公司2023 年以来业绩波动较大,我们选取公司2024 年业绩作为估值基准。预计未来三年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速约35%。
此外,我们选择拥有相似产品业务的机器人(采用Wind 一致预期)、埃斯顿(采用中信证券研究部预测)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024 年平均PE 估值为50 倍。
我们看好核电后市场未来三年的高景气度,公司在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有显著竞争优势,已经与中核集团形成深度合作关系。此外,公司正加快在核工业、军工、核技术应用的业务布局,未来成长空间广阔。综合考虑公司未来业绩成长性,以及可比公司2024 年平均PE 估值,我们给予公司2024 年35 倍PE估值,对应目标价70 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