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发布2022 年三季报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36.25 亿元,同比增长82.94%,实现归母净利4.30 亿元,同比增长114.94%。Q1、Q2、Q3 归母净利分别为1.00、1.65、1.65 亿元。
简评
Q3 生柴与地沟油价格回落,价差稳定,业绩稳健2022 年6 月中旬以来,受原油价格下跌及印尼放开出口政策等影响,棕榈油、菜籽油等欧洲生物柴油主要原料价格有所回落,国内地沟油与生物柴油价格跟随回落,但整体价差仍维持在较好水平。据卓创资讯,2022Q3 国内生物柴油均价为10515 元/吨,环比下降9.34%,地沟油均价为7243 元/吨,环比下降17.60%;据海关数据,7 月、8 月出口均价分别为1866、1769 美元/吨,同时人民币贬值,以人民测算均价分别为12565、12018 元/吨。Q3 公司产能继续释放,实现归母净利1.65 亿元,整体毛利率为11.25%,环比下降3.49pct,净利率为12.11%,环比下降0.74pct。
全球碳减排大势所趋,国内外政策持续推进,欧盟再提目标占比绿色发展背景下,全球各国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物柴油替代传统化石柴油和航空煤油大势所趋。2021 年7 月,欧盟委员会的最新提案提议欧盟到2030 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减排目标从40%上升到55%,到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在最终能源总消费总量中的总体份额目标从32%上升到 40%,可再生燃料在运输运输领域的占比从14%上升到26%。同时又提出对生物燃料政策进行调整,对高风险ILUC 生物燃料的使用提出到2030 年逐步淘汰,例如棕榈油基的生物燃料,废油脂甲酯将成为替代棕榈油甲酯的主力,需求量有望大幅提升。2022 年9月,欧洲议会能源委员会审议通过了 RED II 的修正草案,将2030 年可再生能源的总体占比目标再次提升至45%,碳减排决心不改。此外,欧洲提出的“Fit for 55”中提到增加可持续航空燃料比例,2025 年为2%,到2050 年达到63%,目前法国、挪威等国家已经提出了掺混目标,生物航煤空间同样广阔。
国内生物柴油政策陆续推进,《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到积极扩大先进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清洁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大力推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替代传统燃油,提升终端燃油产品能效。2022 年2 月10 日,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意见中提出支持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天然气等清洁燃料介入油气管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政策中明确提到支持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应用推广。国内生物柴油与生物航煤空间同样巨大。
产能扩张与产业链持续稳步推进,加大烃基生物柴油投入,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公司目前拥有40 万吨生物柴油产能,美山基地再新增10 万吨生物柴油,预计于2022 年10 月完成项目建设。
此外,公司已成功开发以废油脂为资源采用固定床催化加氢脱氧、加氢异构工艺制备烃基生物柴油,并计划在美山基地新建10 万吨烃基生物柴油产线,正在开展三通一平工作。烃基生物柴油相较于酯基生物柴油产品,具有更好的低温流动性、更高十六烷值、更优的氧化安定性等性能指标,能够更好的适应北欧寒冷的气候。烃基生物柴油通过异构化的深度可以分馏产出生物柴油、航煤、溶剂油等,盈利能力更强。
2022 年 1 月 1 日,公司拟投资 10.50 亿元在新罗生物精细化工产业园建设生物柴油和生物基增塑剂建设项目,项目完成预计可实现年产生物柴油和生物基增塑剂20 万吨。2022 年9 月24 日,公司拟投资3.8 亿元在一期烃基生物柴油项目上新增“年产10 万吨烃基生物柴油和年产5 万吨脂肪酸项目”,另外,公司拟投资5 亿元建设10 万吨合成树脂项目,以自产的生物甘油、脂肪酸、环氧氯丙烷等产品形成产业链延伸,生产水性改性醇酸树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和高端环氧树脂,产品可应用于环保型涂料、重防腐涂料、汽车涂料等、半导体和风电等高端特殊领域,未来2-3 年公司将达到85 万吨生物柴油产能与40 万吨衍生品产能,进入快速成长期。此外,公司拟分别在新加坡与荷兰设立子公司,有利于公司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为海外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原材料方面,作为国内最早以废油脂制取生物柴油并投入产业化生产的企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公司在原材料采购端积累深厚,即使在面对2020 年全国疫情爆发以及2022 年3 月以来上海疫情的爆发对堂食、物流的影响,公司仍能保障满负荷生产,原材料采购体系优势十分突出。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2、2023、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79、6.75、8.49 亿元,EPS 分别为4.82、5.63、7.08 元,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13.7X、11.8X、9.4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政策实施效果不佳;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波动风险;公司产能投放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