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布2022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报告,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6.0亿元,YoY-2.9%;实现归母净利润630.2万元,YoY-96.5%;2023Q1实现营收1.2亿元,YoY+34%,实现归母净利润-1767万元,同比增长10.4%。
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23Q1海外复苏显著。22年受疫情影响,在商业和教育领域拜访受限及下游客户采购预算缩减的影响下,订单落地节奏延缓。
23Q1海外团队及经销商业务拓展效果显著,境外业务YoY达83.5%;国内商业市场(YoY+23.68%)大客户初见成效,教育市场(YoY+28.08%)随着学校拜访受限缓解逐渐恢复正常。
刚性费用致利润承压,大客户战略成果显著。2022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7.2%/10.5%/48.1%,同比分别+14.1/+1.5/+15.3pcts。2022年新增员工416人,同比增长31.8%,人均薪酬同比增长15.9%。费用端刚性对公司利润产生扰动。境内商业方面,新建大客户事业部及重点省市地区性业务团队,目前已与中交集团、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京东方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等行业标杆客户达成合作;在境外业务方面,通过组建本地化团队来提高公司海外业务覆盖能力及渠道生态网络。
“自主可控”构造竞争壁垒,“生态建设”助力垂直场景持续扩增。公司坚定All-in-One CAx战略,拥有自主二维CAD、三维CAD/CAM和CAE产品及相关核心技术,围绕“CAx云化”+“适配”构造核心竞争壁垒。在生态建设方面,公司不断扩展垂直领域覆盖面,公司与苏交科共同出资建立合资公司,开展国产市政交通领域三维BIM业务,同时,公司收购北京博超,布局国家电力电网系统。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公司渠道建设已初步完成,随着下游需求及业务拓展的恢复,全面下沉本地市场及聚焦大客户的发展战略成果将逐步显现,利润端有望持续释放。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8.0/10.7/13.8亿元(23-24年前值为9.3/12.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4/2.3/3.2亿元(23-24年前值为2/2.6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境外业务拓展及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