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4 月28 日,公司发布2023 年一季报及2022 年报。22年业绩符合预告预期。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6.01 亿元,同比下降2.86%;实现归母净利润0.06 亿元,同比下降96.5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67 亿元,同比转盈为亏。
收入端-公司收入相对乏力主要受客观因素影响。疫情影响公司销售触达(教育线无法进校园、海外线通行受阻等),上海、北京、广州等业务主力地区更甚;宏观经济因素导致公司主力中小客群一定程度收缩成本,降低了本年度软件采购预算。
利润端-利润端承压主要受销售及研发费用快速增长所致。公司正处于业务快速拓展、技术能力亟待突破的关键时期。销售端,21-22年公司进行销售组织架构改革;研发端,引进了大量研发人才。
员工总人数较2021 年同期增长近32%。
结构端-3D 产品占比显著提升,看好公司在3D 领域持续发力有望带来高端3D CAD 产品突破。2D CAD 实现收入4.05 亿元,占比71.21%,同比下降8.22%;3D CAD 实现收入1.61 亿元,占比28.38%,同比增长16.55%;CAE 实现收入230.85 万元,占比0.41%,同比下降39.69%。
23 年Q1 收入略超预期。2023 年Q1 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34.02%;实现归母净利润-0.18 亿元,同比增长10.37%。铺密销售渠道,突破重点客户。Q1 公司持续加大国内客户覆盖密度,同时推进中交集团、保利长大在内的重点行业头部客户合作进程。公司全面下沉本地市场以及聚焦大客户战略,有望不断提升公司产品销售拓展能力。境外业务复苏,强劲增长背书公司产品力。公司铺设海外经销商网络开始逐步发力,境外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及知名度有效提升, 海外业务同比增长83.45%。展望2023,公司业绩有望迎来困境反转。公司层面-收入端受益于22 年低基数、3DCAD 大客户逐步突破拓展垂类行业、兼并收购北京博超;利润端受益于人员拓展收缩有望迎来费用拐点。行业层面-受益于下游智能制造景气度回暖、疫情封控放开、相关国产替代支持政策频出等。
我们上调公司23~25 年营业收入预测为8.1/10.6/13.7 亿元;上调23~25 年归母净利润为1.51/2.17/3.09 亿元。公司股票现价对应PS 估值为20.8/16.0/12.3 倍,维持“买入”评级。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盈利能力受到阶段性挤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