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荆科技发布2023 年报和2024 一季报,公司2023 全年收入利润同比高增长,24Q1 收入增速受新品订单确认节奏影响而明显下滑,利润受研发投入和人力成本等拖累而同比下滑。考虑到公司当前在手订单充沛,24Q1 机台出货金额同比增长超130%,并指引2024 全年出货腔体数量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公司在薄膜沉积和混合键合领域多品类布局,长期发展动力充沛,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2023 全年公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利润同比高增长。2023 年收入27 亿元,同比+58.6%,主要系客户需求增长,各产品快速放量;毛利率51%,同比+1.7pcts;归母净利润6.6 亿元,同比+79.8%;扣非净利润3.12 亿元,同比+75.3%,非经常损益主要为政府补助3.3 亿元、公允价值损益1 亿元、所得税影响为-0.7 亿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2023 年扣非净利润5.36 亿元,同比+168%。公司利润同比高增长,主要系产品结构优化,规模效应显现。
新品验收节奏拖累24Q1 收入增速,研发投入和期间费用增多导致利润同比下滑。24Q1 收入4.7 亿元,同比+17.3%/环比-53%;毛利率47.3%,同比-2.5pcts/环比-4.8pcts;归母净利润0.1 亿元,同比-81%/环比-97%;扣非净利润亏损0.44 亿元,同比减少0.64 亿元/环比减少1.8 亿元,非经常损益主要为近6000 万的政府补助;扣非净利率-9.4%,同比减少14.2pcts/环比减少23pcts。公司24Q1 收入同比增速较慢,主要系24Q1 验收机台主要为新品,新品验收周期长于成熟机台,收入确认有一定延后;24Q1 研发投入1.53 亿元,同比+78%,叠加出货量提升带来人力成本提高,进而影响利润表现。
当前在手订单保持饱满,24Q1 机台出货金额同比高增长。公司在手订单持续增长,截至2023 年底,公司在手订单(不含DEMO)为64.23 亿元,同比增长40%;截至2023 年底,公司存货为46 亿元,其中发出商品为19.3 亿元,截至24Q1 末,存货进一步增长至56 亿元;截至24Q1 末,公司合同负债为13.86 亿元,较2023 年底略有增长。24Q1 公司收入受订单确认节奏影响,但单季出货金额同比增长超过130%,并指引2024 年机台反应腔出货数量超1000 个,对比2023 年出货460 余个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薄膜沉积设备多品类快速放量,混合键合设备已贡献收入。1)PECVD 设备:
2023 全年收入23.2 亿元,同比+48.5%,首台PECVD LokⅡ工艺设备、ADCII 工艺设备通过验收;NF-300H 型号设备已实现产业化应用,可以沉积ThickTEOS 等介质薄膜;2)ALD 设备:2023 全年收入同比大幅增长,Thermal ALD设备通过客户端验证;3)沟槽沉积设备:SACVD 设备持续拓展应用领域,收入同比增长;HDPCVD 设备通过客户端验证,实现首台产业化应用并获得批量重复订单;4)混合键合设备:首台晶圆-晶圆键合设备通过客户端验证,复购设备再次通过验证,芯片-晶圆键合表面预处理设备通过客户端验证。两类混合键合设备均实现产业化应用,并为国内首台用于量产的同类型产品。
公司2023 年混合键合设备实现3 台销售,收入为6430 万元。
国内头部Fab 采招加速叠加先进制程产能开出,国内设备厂商2024 年收入和签单有望同比高增长。国内持续增加荷兰进口光刻机金额,2024 年国内头部Fab 扩产和设备采招有望边际加速。24M1/2/3 国内从荷兰进口光刻机金额 为6.66/3.9/11 亿美元, 同比+522%/106%/330% ; ASP 同比+180%/175%/193%。同时2024 年国内扩产偏先进制程和偏高端存储产能,例如近期上海华力康桥二期产线启动,上海建工四建和信息产业第十一设计院共同参与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中标价为98.81 亿元。24Q1 国内设备厂商收入同比表现分化,但新签订单均较为饱满,伴随半导体设备行业景气度提升,国内头部产线采招加速有望带来国内设备公司签单边际提速。伴随订单逐步确认,我们看好2024-2025 年国内设备厂商收入高增长态势投资建议。公司发布2023 年报和2024 一季报,公司2023 全年收入利润同比高增长,24Q1 收入增速受订单确认节奏影响,但当前在手订单充沛,24Q1机台发货金额同比增长超130%。考虑到公司薄膜沉积多品类布局,ALD/HDPCVD 等多款新品通过验证,混合键合设备也实现产业化应用,长期发展动力充沛。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5/2026 年收入为41.6/52.1/64.1 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3/12.5/15.5 亿元,对应PE 为41.3/27.3/22.0 倍,维持“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收入确认节奏较慢、下游晶圆厂扩产减少、市场竞争加剧、DEMO机台无法最终实现销售、产品验收周期较长、供应链安全受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