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简评
4 月29 日,公司发布2022 年一季报,2022 年Q1 实现营业收入38.8 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归母净利润3.4 亿元,同比减少31%。
经营分析
Q1 出货量稳步增长,提价滞后导致盈利能力承压。受益于一季度组件需求淡季不淡,公司收入同比增长38%,测算对应胶膜销量约2.8 亿平,同比增长26%,单平净利1.1~1.2 元/平米,回归至历史偏低水平。去年底胶膜降价+原材料库存维持高位,3 月胶膜虽提价但滞后于粒子涨价,导致公司胶膜盈利能力同、环比压缩明显。
Q2 组件排产持续提升,胶膜有望实现量利齐升。虽然近期原材料粒子价格仍在持续上涨,但随着硅料新产能的释放,下游组件排产逐月提升,目前公司胶膜产品产销两旺,价格也较为顺畅地传导了原材料涨价,有望带动公司二季度胶膜实现量利齐升。
公告胶膜及电子材料扩产计划,保障出货量高增及原材料供应。公司同步公布16.53 亿元的扩产计划,分别投资5.49/2.53/4.92/3.59 亿元用于建设2.5亿平米光伏胶膜、1 亿平米感光干膜、6.145 万吨合成树脂及助剂、500 万平方米挠性覆铜板,项目建设期为2.5~3.5 年。2021 年公司光伏胶膜、感光干膜出货量分别为9.7、1 亿平,扩产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竞争力,保障电子材料关键原材料的自主可控。
2022 年受益终端需求放量,全年盈利能力表现或好于预期。2022 年下半年大量硅料新产能将逐步释放出来,组件产量的增长将拉动胶膜需求逐季度增长,胶膜无论是成本传导能力、还是出货量增速均有望提升。考虑到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优势以及供需的动态变化,公司全年盈利能力表现或好于预期。
盈利调整与投资建议
维持公司22-23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7.4、34.5、42.7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2.88、3.63、4.49 元。维持目标价145 元,对应2023 年PE 为40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价格表现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国际贸易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