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型新材料企业雏形初显,业务领域持续拓宽。膜材料行业具有终端应用分散、单一产品市场规模有限的特征,纵观3M 等全球巨头的发展历程,只有不断在产品与应用上推陈出新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成长。公司创始团队出自日东电工等海外新材料巨头,技术背景深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平台化的研发、经营思路,现已形成光伏材料、3C 材料、SET 材料、光伏电站维修暨技改工程材料四类产品体系。
研发布局、专利积累、技术储备等方面已证明公司研发实力,其亦将在光伏胶膜、新能车膜材料等领域持续证明自身的生产及销售能力。公司具备成为平台型高分子材料企业的潜力,未来有望在新能源汽车、3C 等多个领域复制光伏背板、胶膜行业的成功经验,实现自身长期可持续的成长。
胶膜产能释放在即,公司光伏业务有望回暖。2021 年受PVDF、树脂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光伏胶膜处于产能及质量爬坡等期因素的影响,公司盈利能力承压,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毛利率为13.1%,同比下滑5.6%。根据公司可转债募集说明书中披露的信息,目前公司背板产能约为1500 万平/月,胶膜产能1200+万平/月,随着募投项目落地,公司胶膜产能有望在2022 年一季度扩张至3000+万平/月。随着新产能释放及技改项目完成,公司产品良率及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新能源汽车景气持续,非光伏业务快速放量。根据中汽协的统计,20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 万辆,同比增长约1.6 倍,电动化转型持续加速。公司在新能源汽车膜材料领域布局领先,产品种类持续拓展,且多项产品均为高毛利、独创性且具备国产替代能力的品类,目前已导入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孚能科技等头部电池/整车厂商。2021H1 公司非光伏收入占比已达9.4%,随着募投项目落地,对应产值将大幅提升,未来新能车业务有望持续放量。
投资建议:公司背板的成长路径及前瞻的新产品布局展现了公司新材料平台型企业的基因及潜力,公司产品布局及成长路径清晰,平台型材料企业正冉冉升起。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1.25/46.47/55.21 亿元,归母净利润1.83/3.61/4.91 亿元,维持“买入-A”投资评级,调整6 个月目标价至35.71 元,对应2022 年市盈率40 倍。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变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竞争加剧、募投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