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年报,公司2022 年实现营收36.7亿元,同比+39.7%;实现归母净利润5.1 亿元,同比+21.8%;实现扣非净利润4.6 亿元,同比+30.7%。
点评:
本部盈利水平、新能源项目占比持续提升,造血能力不断增强。公司22Q4实现营业收入10.9 亿元,同比+26.8%,实现归母净利1.4 亿元,同比-0.3%,环比-16.0%, 2022Q4 受到疫情影响利润环比略有下滑。公司本部利润占比持续提升,22Q1/Q2/Q3/Q4 公司本部(口径为净利润-投资收益)分别实现净利润0.5/0.7/1.0/0.8 亿元,同比+60%/+97%/+352%/+34%,2022 年本部利润占比达61.1%,同比提升18.5pct,已成为公司盈利贡献主体。本部占比提升的同时,公司新能源项目占比持续提升至31%,同比+6.5pct,新能源订单有望为公司后续业绩增长提供较强的确定性。
受产品年降及数字化工厂投入影响,利润率小幅下滑。2022 年公司毛利率21.7%,同比-2.4pct;净利率13.7%,同比-1.7pct,主要由于数字化工厂软硬件投入增加、职工平均工资上升以及部分老项目正常年降。我们认为,公司盈利能力波动是阶段性短期现象,随着余姚、上饶等新基地产能爬坡,规模效应摊薄营业成本,公司盈利能力有望稳步向上。
23 年新产能新项目放量,新一轮成长期。2023 年公司合肥、大连、肇庆三大新基地有望小批量投入生产,助力公司大众安徽、奇瑞、小鹏、比亚迪等新项目顺利量产,迎来新一轮新订单爬坡的成长期;同时,公司新产能位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制造集聚地,有利于公司后续就近获客、节省运输成本,提升公司长期竞争力。
研发优势加速转化订单落地,智能化布局带来发展动能。2015 年公司开始布局智能座舱研发,国内方面,2021-2022 年,公司与华为在智能座舱业务合作持续深入展开,截至2022 年报,已获集度、零跑、小米、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订单;国外方面,公司并表德国内饰设计公司WAY,开拓了江淮大众、英国路虎等外资品牌订单,2023 年慕尼黑研发中心与国内研发中心有望基于在手订单进一步开展合作。我们认为,公司在智能座舱研发优势逐步凸显,有望逐渐成为获取自主、外资客户新订单的重要抓手,以及智能化浪潮下新的发展引擎。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随着公司本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新能源配套项目占比不断提升,智能座舱产品助力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新设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整体盈利及估值水平有望双升。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4、7.58、9.92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70、2.00、2.61 元,对应PE 分别为10 倍、9 倍和7 倍。
风险因素:原材料价格波动、芯片供给短缺、疫情缓解不及预期、车市下行、新能源及海外业务拓展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