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日,公司发布2022 年年度报告,报表显示公司2022 年度营收为354.71亿元,同比-17.16%;归母净利润为115.07 亿元,同比-23.35%。其中Q4 营收为87.57 亿元,同比-19.74%,环比+22.28%,占全年比重为24.69%;归母净利润为30.79 亿元,同比-8.85%,环比+49.83%,占全年比重为26.76%。总体上来看,业绩环比改善显著。
2022 年基本EPS 为1.24 元,同比-24.85%,Q4 基本EPS 为0.35 元,同比-7.89%;加权平均ROE 为7.88%,较同期-3.17PCT。
用资类业务环比改善,经纪业务拖累收费类业务。归因看,业绩下滑主要系市场情绪低落,交易量萎靡所致,除投行业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同比增长外,大自营等板块均有不同程度下滑,但Q4 下滑业务板块均有不同程度收窄,呈现环比改善态势,尤其是投资业务板块,彰显十足韧性。
2022 年全年,公司用资类业务(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利息净收入)总收入为125.44 亿元,同比-28.60%。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13 亿元,同比+42.90%,主要是证券市场波动导致相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为72.66 亿元,同比-37.46%,主要是交易性金融工具投资收益减少。利息净收入47.65 亿元,同比-14.77%。其中,Q4公司用资类业务总收益为38.42 亿元,同比+8.72%,环比+73.77%,占比为43.87%,比去年同期+11.48PCT,比Q3+13.00PCT。
2022 年,公司收费类业务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42.00 亿元,同比-10.97%。其中,经纪业务收入76.43 亿元,同比-19.59%,主要是市场交易量同比下降;投行业务收入43.11 亿元,同比+6.13%;资管业务收入16.48 亿元,同比-8.04%。其中,Q4 收费类业务收入为39.47 亿元,同比-15.63%,环比+16.19%,经纪、投行、资管业务收入同比分别为-25.45%、-26.00%、+95.34%,环比分别为-7.81%、+23.92%、+104.89%。
占比方面,2022 年收费类业务中,经纪、投行及资管业务净收入营收占比分别为21.55%、12.15%、4.65%;用资类业务中,利息净收入、投资 净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占比分别13.43%、20.48%、1.45%。
其中,Q4 收费类业务中,经纪、投行及资管业务净收入占比分别为20.48%、14.14%、8.14%;用资类业务中,利息净收入、投资净收益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占比分别12.72%、47.42%及-16.27%。
财富管理 2.0 模式转型,代销金融规模稳步提升。2022 年,沪深两市股票基金交易额247.67 万亿元,同比-10.4%;公募基金新发行份额14482.82 亿元,同比-50.8%。
在此背景下,公司线上线下营业模式齐力改革,向以“投顾驱动、科技赋能”为标志的财富管理 2.0 模式转型,零售经纪业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报告期末,君弘 APP 用户 3,901 万户、较上年末+2.9%,平均月活723万户 ,同比+20.1%。个人资金账户数1563 万户,较上年末+7.1%;其中,富裕客户及高净值客户数33.88 万户。公司共有3547 人获得投资顾问资格,较上年末+4.0%,排名行业第4 位。2022 年末,“君享投”投顾业务客户资产保有规模57.22 亿元,较上年末+88.6%,其中,公募基金投顾签约客户资产保有规模 18.00 亿元,较上年末+229.7%。
2022 年全年,公司经纪业务净收入承压下降,实现收入76.43 亿元,同比-19.59%,主要系主要系市场交易量下降所致。其中,Q4 经纪业务净收入达17.93 亿元,同比-25.45%,环比-7.81%,占比20.48%。公司金融产品销售额 7357 亿元,同比+7.6%,金融产品月均保有量2138 亿元,同比+16.4%。2022 年11 月,入围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销售机构名录。
按照证券业协会统计的母公司口径,公司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市场份额5.48%,继续排名行业第1 位。
资管业务表现优异,Q4 改善显著。2022 年,公司资管净收入为16.48亿元,同比-8.04%,占比4.65%。其中,Q4 资管净收入7.13 亿元,同比+95.34%,环比+104.89%,占比8.14%,同比+4.80PCT。业务收益全年范围内下降主要系年初疫情加剧和海外跌宕的政治格局变动所致,市场避险情绪高升,资产管理业绩报酬减少。但Q4 随着全国范围内疫情防控的升级优化和全面放开,市场已现边际改善态势。
2022 年,国泰君安资管优化组织架构,重构买方投研体系,稳步提升投研能力,加快公私募产品创设,管理资产规模稳步增长,顺利完成临港、东久REITs 项目发行,ABS 规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去年,国泰君安在资产管理业务板块实现突破性进展,控股、并表了华安基金,今年在非公募基金领域增长强劲,公司资管业务不断拓宽。
投行业务收入小幅上升,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22 年,公司投行业务净收入43.11 亿元,同比+6.13%,占比12.15%。其中Q4 投行业务净收入12.38 亿元,同比-25.99%,环比-23.91%,占比14.14%。
2022 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深化事业部制改革,推进数字化建设,持续推进全业务链战略,以行业聚焦、区域布局和客户深耕为方向,加强境内境外、场内场外跨市场协同,提升全产品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快速响应能力,着力打造“产业投行、综合投行、数字投行”,IPO、公司债等主要业务品种稳居行业前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均保持较强竞争力,“投行+”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完成华海清科IPO、杉杉股份GDR、中国银河可转债及上海机场重大资产重组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以及全国首单一带一路科 技创新公司债、深交所首批蓝色债券等创新项目。2022 年公司主承销额8683.88 亿元,同比-7.9%,位居第5 位。具体来看,股权主承销额715.66亿元,同比-29.5%,位居第5 位,其中,IPO 主承销家数31 家,同比+24%,市场份额7.45%,位居第4 位;IPO 主承销金额295.26 亿元,同比-2.5%,市场份额5.65%,同比+0.60PCT,位居第6 位。债券主承销金额7968.22亿元,同比-5.2%,位居第5 位,其中,公司债主承销额2353.00 亿元,同比+8.0%,位居第3 位;企业债主承销额202.04 亿元,同比-37.0%,位居第4 位。证监会、交易所审核通过的并购重组项目涉及交易金额247.20 亿元,同比+58.1%,位居第4 位。
利息净收入承压,信用减值损失大幅下降。2022 年,公司利息净收入为47.65 亿元,同比-14.77%。其中利息收入达155.87 亿元,同比-1.06%;利息支出达108.22 亿元,同比+6.49%。Q4 公司利息净收入11.14 亿元,同比-8.10%,环比-1.23%。2022 年,公司融出资金871.16 亿元,同比-20.29%;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规模711.36 亿元,同比+19.39%。
公司信用减值损失-4.65 亿元,同比-236.23%,同比减值大幅下滑,主要是考虑市场环境及项目情况变化等因素,结合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评估后,产生了本期减值准备的冲回所致。
自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衍生金融资产规模扩张。2022 年,公司自营业务收入为70.26 亿元,同比-38.58%。其中Q4 自营业务收入为26.70 亿元,同比+22.94%,环比+244.63%,较Q3 大幅增长。
投资资产方面,2022 年金融投资资产为3980.78 亿元,同比+12.55%,环比+6.19%,较Q3 略微上升;交易性金融资产为3314.01 亿元,同比+16.53%,环比+8.46%;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为23.31 亿元,同比-6.01%,环比+6.73%;其他债权投资611.89 亿元,同比-8.45%,环比-8.85%。
衍生金融资产为82.33 亿元,同比+98.03%,环比+15.28%,主要系权益类衍生工具公允价值增加所致。公司的权益乘数(剔除客户交易保证金)约为4.82 倍,同比+2.78%,环比+2.35%。
估值与投资建议:2022 年,公司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完善协同2.0 模式,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客户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推动分支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大业务赋能力度;全面深入数字化转型,在行业内首家完成新一代核心交易系统全面上线,数字科技能力不断提升;深入推进人才强司战略,优化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集团全面风险预判预警和应对能力,持续提升集团化合规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集团逐步形成了综合服务平台、领先数字科技、稳健合规文化三大核心竞争优势,对集团的长期持续稳健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作用。连续15 年获得A 类AA 级监管评级,保持标普BBB+和穆迪Baa1 的国际信用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我们假定市场A 股股票交易量、新发基金平均增速总体保持稳健,经纪业务佣金率、两融费率及IPO 承销费率等总体平稳,预计2023 年-2025年摊薄EPS 为1.60、1.82、2.04 元,对应PE 为8.99、7.93、7.06 倍,考虑到公司作为机构业务强劲的典型性龙头券商,当下估值折价,股价有望在未来行情中迎来修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中美摩擦加剧风险;中美利差持续倒挂风险;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宏观政策等收紧风险;IPO 过快对股市流动性冲击风险;公司业绩不达预期风险;股市系统性下行风险;监管边际收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