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2 年1 月26 日晚,公司发布2021 年年度业绩预减公告,预计公司2021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0-1.5 亿元,同比减少93.4%到95.6%。2021 年,公司累计计提高端通信业务相关资产减值准备36.78 亿元,计提后高端通信业务相关资产账面价值1.56 万元,减少公司2021 年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30.23 亿元。
简评
1、高端通信业务几乎全额计提减值,风险充分释放。
2021 年7 月21 日,公司发布重大风险提示公告,披露部分高端通信业务相关合同执行异常。截至2021 年6 月30 日,合并口径预付款项21.35 亿元对应货物无法交付、应收账款5.12 亿元逾期、扣除已收到的预收款项后剩余未交付存货货值11.07 亿元,合计风险敞口约37.54 亿元。在进行各项减值测试后,公司2021年累计计提高端通信业务相关资产减值准备36.78 亿元,计提后高端通信业务相关资产账面价值仅剩1.56 万元。我们认为,公司在处理高端通信业务风险过程中,较为及时、相对透明,后续多家上市公司陆续公告类似风险,本次计提后风险充分释放。
2、若不考虑减值影响,公司2021Q4 归母净利润创历史新高。
2021 年公司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1.5 亿元,扣非后净利润0.2-1.0 亿元。其中,高端通信业务减值计提减少公司2021 年合并报表归母净利润30.23 亿元,以归母净利润中值1.25 亿元计算,加回高端通信业务减值计提,2021 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1.48 亿元,同比增长38.68%,2021Q4 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9.92亿元,同比增长43.35%,预计将创下公司单季度盈利新高,我们认为主要受益于海上风电项目抢装,公司海洋板块业绩高增。
3、看好海风行业发展,公司产能布局领先,有望持续受益。
我国2019-2021 年的海上风电抢装潮促进了我国海风产业的成熟,我国海风项目单GW 投资额已由2010 年的240 亿元下降至2021 年的160 亿元左右(不同海域、不同项目会有差异),2022年投资额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单GW 投资额的下降叠加风机大型化带来的等效发电小时数的提升,我们预计2022 年的部分项目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价。展望2022 年,相较于新增装机容量,我们认为更应当关注招标量,2021 年末至2022 年初,广东 三峡新能源阳江青州五/六/七(3GW)、江苏射阳(1GW)、江苏大丰(1.65GW)项目陆续启动,标志着“国补”
退坡之后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的开启。此外,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将向深远海发展,这将带来:一是单个海风项目用缆量的增加,海底电缆投资额当前约占海风项目投资额的8%-15%,未来有望提升至20%以上;二是柔性直流输电等新技术的应用,若海上风电场离岸距离超过70kM,预计将会采用柔性直流输电方案。
中天科技海洋业务范围涵盖海底电缆生产及敷设、风机吊装等海工业务。2020 年公司海洋业务板块收入46.67亿元,其中海缆收入24.01 亿元,位列国内第一。公司技术领先,承制了国内目前所有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电缆,是国内首家完成±525kV 直流海缆型式试验并通过鉴定的企业,且具有很强的海外拿单能力,2021H1 新获得海外订单1.3 亿美金。此外,截至2021 年底,广东省海上风电并网总容量累计达6.5GW,《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 年底累计建成投产装机容量达到18GW(存超预期可能),2022-2025年还需并网11.5GW。公司广东海缆产能已率先达产,较同行早1.5 年以上,有望抢得广东市场的发展先机。
4、2021 年中国移动光纤光缆集采价格超预期,将给公司光通信板块带来利润弹性。
中国移动2021 年普通光缆集采中标价格约73 元/芯公里(含税价格),大幅超出市场预期。我们认为一是因为供需关系改善,自2019 年起行业内厂商几乎没有产能扩充,且部分中小厂商产能出清,但需求端恢复,2021年中国移动计划采购量1.42 亿芯公里,同比增长20%,与2018 年实际购买量相当;二是因为中国移动招标规则优化,厂商理性竞争;三是因为上游原材料出现价格上涨情况;四是海外需求旺盛,价格与国内出现倒挂。
2020 年,公司光通信板块实现收入80.60 亿元,同比增长14.55%,其中光纤光缆收入38.53 亿元,同比下滑26.83%,毛利率约30.47%。我们预计公司2021 年光缆毛利率较2020 年将进一步下降,原因是2020 年新的低价执行时间是从2020 年9 月前后到2021 年11 月前后。2021 年中国移动普通光缆集采中,中天科技中标价格约75.3 元/芯公里(含税,2021 年底起执行),同比提升34.8%,中标份额为11.97%,我们认为剔除成本上涨因素,相当一部分会转化为公司利润,预计毛利率有望恢复至30%左右,将给公司2022 年业绩带来弹性。
5、公司深度布局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业务,资源优势明显,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公司深度布局光伏、储能等新能源业务,并获得如东滩涂资源的光伏开发权,在资源撬动下,公司光伏总包产值有望超过300 亿元。我们预计,公司并不会基于滩涂资源自建电站,将主要进行光伏总包,但并不只提供服务,还可提供多数光伏产品,如背板、氟膜、支架,并可指定组件供应商,实际上公司是国内第二大氟膜生产企业。公司储能电芯电池具有较强竞争力,2019 年的国内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量排名第7。公司参与了国内最早的用户侧与电网侧储能电站、最大的站房式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的电网侧储能项目。我们预计2022 年初公司储能电池产能将达到3GWh。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公司新能源业务板块将爆发式增长。
6、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在海洋业务与新能源业务保持高景气、光纤光缆业务触底回升、公司贸易类业务主动收缩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营收分别为490.20 亿元、440.22 亿元、449.50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 亿元、39.83 亿元、49.08 亿元,目前市值对应2022-2023 年PE 为13X、1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上风电发展不及预期;海缆及海工竞争加剧,毛利率明显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光纤光缆行业需求不及预期,价格再次明显回落;实体清单影响超预期;光伏及储能订单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