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端新兴产业,转型“2+N”产业布局。航天晨光是一家致力于军用、民用领域行业,以装备制造为主业的高科技制造公司,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公司。
公司成立于1999 年,2001 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2009 年晨光集团将持有的7780 万股无偿转让给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运载研究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012年航天科工集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2021 年,公司按照“十四五”规划,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价值链重组的机遇,立足于装备制造业,围绕“2+N”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以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为新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和系统化元素的融入,进一步提升后勤装备和压力容器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持续推动降本增效,业绩拐点已现。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79 亿元,同比增长10.23%,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09%,年度计划完成率100.72%;2021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66 亿元,同比增长49.48%,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4.49%,2018 年,公司计提0.54 亿元坏账准备,联营企业航天汽车同比减少0.54 亿元收益,以及钢铁等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等原因造成毛利率大幅下滑最终造成2018 年公司大幅亏损。此后公司逐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推进大宗物品采购竞争性谈判工作,2021 年全年实现采购降本1200 余万元,降本增效效果明显。同时公司管理效率持续改善,从2019 年起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持续下降,三费占比到2021 年降至9.41%。
新兴产业增长提速,长期看好核工装备业务发展。核工业产品方面,“双碳”政策、我国核电发电量持续增长、核电站的快速建设以及以往乏燃料处理能力的匮乏促使核工业的加速发展,公司在核工装备产业形成“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三大产品新发展格局。主要客户包括中核、中广核、国电投三大集团。
经过多年大力开发,公司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核质保体系,以核电膨胀节、核电软管等为代表的核工业基础件产品位列国内龙头,核废料处理装备和核非标成套装备产品具备较强先发优势。核工装备业务已成长为公司第一大业务,2021 实现营收13.4 亿元,同比增长132.64%,营收占比达到32.84%。
聚焦产业升级,打造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智能制造业务方面,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但同时又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有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行业增长空间巨大。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将着力以形成智能车间/产线总承包能力为基础,以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及产品为核心,进一步聚焦轻工业、金属制品加工两个重点行业,开展产线集成、关键装备研制和信息化服务,重点研制符合国家“十四五”发展要求的先进智能制造装备。2021 年智能制造业务实现营收0.71 亿元,占比达到1.75%。
传统业务加速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后勤装备方面,公司积极加强与各兵种科研机构对接,占据项目开发和市场开发主动权,抓住军用装备升级换代发展机遇,紧盯军方市场,巩固油料装备优势领域,开拓生活装备新兴市场。环保装备方面,公司加强智能化、小型化、无人化的新能源环卫装备研发力度,以提升未来新型环卫收运装备的核心竞争力。压力容器和柔性管件方面,公司加强核电、航空航天、高端石化等重点市场用柔性管件的关键技术开发及数字化在线监测系统建设。
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受益于核电建设复苏以及核废料处理设施建设提速,公司核工装备需求持续旺盛,我们预计公司2022/23/24 年收入分别为45.12/49.91/54.39亿元,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我们预计公司2022/23/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79/1.
41/2.01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0.18/0.33/0.47 元,对应PE 分别为60/34/24 倍,我们选取从事核工业装备上市公司景业智能、应流股份和捷强装备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2 023 年平均PE 为33 倍,考虑到公司属于核工装备系统级供应商,资质壁垒较高,同时,成立航天防务技术工程中心进一步拓展高端航天产业业务,应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核工装备订单不及预期;军品订单不及预期;市场空间测算偏差风险;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