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4.69 亿元(-17.1% YoY),归母净利润3.19亿元(+19.2% YoY),业绩整体符合预期,激光业务快速发展,持续贡献收入,超导业务加速产业化,传统感应加热设备放量,光伏单晶炉磁体有望打开二次成长空间,传统业务中智能控制器聚焦新能源车、高速光耦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亏损业务持续收缩,业绩有望加速成长。考虑到公司传统智能控制器业务中家电相关产品量利有所下滑,我们调整公司2023-25 年EPS 预测至0.99/1.33/1.72 元,给予目标价40 元(对应2024 年30 倍PE),维持“买入”评级。
业绩符合预期,盈利环比改善。公司披露2023 年前三季度业绩,实现营业收入24.69 亿元(-17.1% YoY),归母净利润3.19 亿元(+19.2% YoY),扣非归母净利润2.86 亿元(+17.9% YoY),其中23Q3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0 亿元(+4.9% YoY,-6.9% QoQ),归母净利润0.99 亿元(+24.4% YoY,-6.6% QoQ),毛利率单季度环比提升1.0pcts 至20.1%,公司前三季度业绩整体符合预期,单季度营收和利润端的环比下滑主要系公司传统智能控制器产品销量受家电业务景气下滑影响有所减少,同时盈利能力较23Q2 下滑明显,叠加背光源业务的持续收缩。
智能控制器新品持续迭代,激光业务增长显著。在传统业务方面,公司持续收缩剥离传统低毛利率业务板块,“退而有序”发展战略不断深化,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大自主研发,截至23Q3 公司智能控制器产品有超过300 项产品首次实现量产,我们预计2023 年公司新能源汽车电子和高速光耦产品出货量快速上行,带动整体盈利能力保持相对平稳,平滑传统家电相关智能控制器业务的利润下滑,同时泛新能源领域新品类和车规级产品同样有望加速导入。激光业务方面,目前公司泵浦源、激光器等产品订单饱满,产能扩张持续推动规模化发展,不断升级优化已研制装备,推进激光反无人机装备生产定型,2023 年前三季度,中久研究院光刃-ⅠB 型低空反制装备研制项目正式落地,公司激光器件具备持续量产能力,订单饱满、产能充沛,在全球安全局势整体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激光业务相关装备有望快速放量。
高温超导产业化加速推进,晶硅生长炉有望打开二次成长曲线。2023 年以来,公司持续加大超导业务研发投入,其中公司独创的超大功率高温超导感应加热器制备已实现小批量出货,2023 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交付8 台感应加热设备,其中23Q3 交付2 台,在手订单饱满,截至23Q3 公司超导感应加热设备在手订单已超60 台,公司将积极推动超导感应加热设备标准化建设,已确定大、中、小三种标准化机型,以及定制化的特种机型,预计将在今年四季度完成整体装置的标准化。高温超导下游应用领域持续开拓,晶硅生长炉以及可控核聚变用磁体有望打开二次成长曲线,其中应用于光伏和半导体的磁控单晶炉产品有望率先取得突破,截至23Q3 末,公司磁控单晶炉在手订单300 台以上,公司预计2024 年交付50 台以上,未来随着N 型电池产能的持续落地,公司光伏类产品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根据我们测算,目前光伏磁控拉晶炉更新换代+新增产能需求近2 万台,未来有望将高温超导强场磁体逐步推广应用至可控核聚变、超导磁悬浮、超导磁分离技术以及超导磁储能等多个领域。在带材方面,公司在持续推进国内优质上游带材保供的同时,与俄罗斯带材供应商推进深度合作,高温超导带材保供应能力不断提升,有望支撑未来3-5 年设备和终端产品放量。
风险因素:智能控制器等业务竞争加剧;低毛利率板块收缩进度不及预期;激光业务整机销售进度低于预期;超导业务确认收入和新应用场景拓展慢于预期;产能扩张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激光业务快速发展,持续贡献收入,超导业务加速产业化,传统感应加热设备放量,光伏单晶炉磁体有望打开二次成长空间,传统业务中智能控制器聚焦新能源车、高速光耦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亏损业务持续收缩,业绩有望加速成长。考虑到公司传统智能控制器业务中家电相关产品量利有所下滑,我们调整公司2023-25 年净利润预测至4.51/6.05/7.83 亿元(原预测为4.81/6.26/7.15 亿元),EPS 预测为0.99/1.33/1.72 元,现价对应32/24/19倍PE,结合可比公司和而泰、永鼎股份、锐科激光2024 年基于Wind 一致预期的PE 约为22 倍,考虑到公司激光业务快速发展,高温超导新产品持续放量,具有行业独创性和领先型,给予公司2024 年30 倍PE,对应目标价40 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