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6.03 亿元,同比增长13.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27 亿元,同比增长19.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2.09 亿元,同比增长19.52%;基本每股收益0.90 元。公司拟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2.9 元(含税)。
事件点评
收入稳健增长,心脑血管类同比提升20.8%
主营业务上,医药工业收入88.76 亿元,同比增长15.99%,毛利率为48.13%,同比增加1.04 个百分点。医药商业收入82.41 亿元,同比增长12.64%,毛利率为31.51%,同比减少0.65 个百分点。
前五系列收入41.16 亿元,同比增长15.41%,占整体收入的28%,毛利率为59.19,增加0.03 个百分点。其中心脑血管类营业收入36.29 亿元,同比提升20.8%。补益类营业收入14.56 亿元,同比下降2.6%。
清热类营业收入5.24 亿元,同比提升0.48%。妇科类营业收入3.80 亿元,同比提升23.83%。其他营业收入28.87 亿元,同比提升18.9%。
地域上国内收入135.93 亿元,同比增长13.85%;海外收入9.07 亿元,同比增长15.43%。
费用端稳定,经营性现金流健康,四季度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公司整体毛利率为47.62%,同比+0.58 个百分点;期间费用率29.38%,同比-0.34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18.82%,同比-0.46 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10.35%,同比-0.36 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率0.20%,同比+0.48 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34.26 亿元,同比+57.56%。
分季度来看,公司Q1-Q4 单季度收入分别为37.06、36.53、33.24、39.2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2.33、+22.84、+8.99、+3.90%,Q1-Q4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8、3.06、2.96、3.07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3.24、+26.61、+26.12、-2.86%,Q1-Q4 单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17、3.00、2.93、3.0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1.68、+27.41、+27.98、-2.35%。
参控股子公司实现稳定增长
同仁堂科技实现营业收入540,048.66 万元,同比增长17.21%;营业利润104,518.39 万元,同比增长9.67%;净利润 86,684.41 万元,同比增长10.21%。
同仁堂国药2021 年同仁堂国药实现营业收入129,176.02 万元,同比增长10.37%,营业利润64,534.56 万元,同比增长5.02%,净利润54,032.47 万元,同比增长7.06%,期末总资产313,548.15 万元,报告期内较期初增长9.03%。
同仁堂商业实现营业收入832,518.31 万元,同比增长12.59%;营业利润42,029.59 万元,同比增长14.77%;净利润30,923.05 万元,同比 增长16.17%;期末总资产602,458.10 万元,报告期内较期初增长38.63%。
零售端持续扩建,研发端继续推进
零售门店:截至报告期末,同仁堂商业共设立零售门店920 家,报告期内新设门店为42 家。零售药店通过销售中西成药及饮片获得的销售收入占零售总收入的76.83%,其次为保健品及食品。零售药店在2021年从前5 名供应商处采购中西成药及饮片,共计约30.8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37%。零售药店中,有560 家设立了中医医疗诊所,有699家取得“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资格,有医保定点药店占门店总数的75.98%。
在科研开发方面,研发费用1.76 亿元,同比增长27.38%,占营业收入的1.20%。公司全年围绕创新产品开发、名优品种培育、生产和质量攻关、药材溯源体系建设、共性技术储备、炮制技术的传承发展开展研究。
根据经典名方目录,筛选确定先期开发的10 个品种,积极推进桃红四物汤、苓桂术甘汤等多个经典名方产品的安全性评价及稳定性研究,产品生产转化工作正在进行中。持续推进清脑宣窍滴丸新药Ⅲ期临床研究,累计完成78 例病例入组,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复方新药,拓宽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领域产品链。开展同仁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同仁乌鸡白凤丸、巴戟天寡糖胶囊及五子衍宗丸等品种二次开发研究工作。
投资建议
由于公司年报更新,调整此前盈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收入分别170.9/197.4/227.5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0%/15.5%/15.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7/17.7/20.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5%/12.9%/14.5%,对应EPS 为1.14/1.29/1.47 元,对应估值为38X/34X/29X。维持“买入”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原材料的价格波动;核心品种提价销售不及预期;营销改革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