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项:
国家药监局官网消息显示,21 年6 月24 日,爱美客获得医疗器械批准证明文件(准产),涉及的产品为含左旋乳酸-乙二醇共聚物微球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俗称“童颜针”),并有望即将进入上市销售阶段。
国信零售观点:对于爱美客童颜针产品的获批,我们认为这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的产品管线,在医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强化了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童颜针具有刺激自体胶原蛋白再生作用,属于再生材料类医美注射品,该市场当前合规产品供给较少,根据我们测算成熟状态下终端市场规模有望超130 亿元,其中爱美客童颜针在自身较强的产品力基础上,凭借优异的渠道布局能力和品牌认知度,有望充分享受再生材料市场成长红利。
总体上,公司作为国内轻医美注射类产品龙头企业,已在渠道、研发、品牌层面树立了极强的壁垒。中长期公司瞄准前景广阔的医美各细分赛道,积极开拓新产品线,包括积极关注和引进海外前沿技术以打造医美产品矩阵,凭借强大的营销和渠道能力,有望持续巩固龙头地位并充分享受行业合规监管强化下加速健康成长的红利。考虑爱美客童颜针产品的具体上市发行时间、产品定价等尚未确定,我们暂维持预测公司21-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2/10.73/15.09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3.34/4.96/6.97 元/股,对应PE 分别为226/152/108 倍,维持“买入”评级。
评论:
爱美客童颜针产品获批,分享再生材料市场发展机遇从产品特性来看,爱美客童颜针产品的主要成分预计为聚左旋乳酸(PLLA)微球+透明质酸钠,拥有即刻填充+刺激自体胶原蛋白再生作用,总体上属于医美再生材料领域:医疗美容发展至今,使用材料包括生物惰性材料(如植入假体)、生物活性材料(如透明质酸)以及再生材料等,其中医美再生材料目前主流被使用的包括聚乙烯醇(PVA)微球、PLLA 微球和聚己内酯微球(PCL)微球。含该类材料成分的产品注射进入人体皮肤后,能够起到刺激人体组织再生的作用,诱导成细胞纤维积极再生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等,改善面部松弛、皱纹等问题,达到抗衰老的目的,相关较为市场熟知的产品包括“童颜针”、“少女针”等。
以PLLA 材料为例,该材料在数十年的发展和应用中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体内可以自行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被注射至皮肤深层,可刺激肌肤胶原蛋白增生,取代流失的体积,同时可建立骨架支撑。
全球第一款获批的PLLA 医美注射剂为法国赛诺菲旗下的塑然雅(Sculptra),1999 年在欧洲获批用于皮肤填充剂,目前在中国内地暂未获批。
市场规模方面,医美再生材料产品目前多为水货,合规产品供给较少,市场总体规模较难统计。我们在《医美产业深度投资框架暨中期策略:颜值新经济,美丽无止境》中已有所提及,对标国际成熟医美市场看,据ISAPS 统计数据,2019 年美国/日本/全球轻医美疗程数中,再生材料(PLLA+微晶瓷)疗程数占比的平均值为1.58%,其中日本市场占比仅0.03%,预计受产品供给相对较少影响,美国占比为2.47%。参考Frost & Sullivan 及艾瑞咨询等统计数据,假定2025 年中国非手术类医美市场规模可达到1732 亿元,按照平均5895 元/疗程(参考美国医美市场),则对应疗程数2938.08 万次,我们预计中国再生材料项目合规产品供给较为丰富,市场教育充分下渗透率较高,假定在5%左右,则对应疗程数146.90 万次,平均单价9200 元/疗程(参考美国市场渗透率及产品销售定价),对应对应终端市场规模约为135.15 亿元左右。
从竞争格局看,除爱美客旗下童颜针产品外,21 年以来亦有两款医美再生材料产品获批,分别为华东医药旗下的Ellansé伊妍仕(俗称“少女针”)、长春圣博玛旗下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俗称“童颜针”),两款产品均在21年4 月获批。其中少女针核心成分由30%的聚己内酯微球(PCL)和70%的羧甲基纤维素(CMC)制成,具有“填充+修复”双重功效,维持时间一般可达到12 个月以上;而爱美客童颜针产品以透明质酸钠+PLLA 为主要成分,亦同时具备即可填充+刺激胶原蛋白再生作用,因此具有一定差异化竞争优势。
投资建议:加速打造产品矩阵,充分受益行业红利,维持“买入”
总体来看,公司作为国内轻医美注射类产品龙头企业,已在渠道、研发、品牌层面树立了极强的壁垒。中长期公司瞄准前景广阔的医美各细分赛道,积极开拓新产品线,包括积极关注和引进海外前沿技术以打造医美产品矩阵,凭借强大的营销和渠道能力,有望持续巩固龙头地位并充分享受行业合规监管强化下加速健康成长的红利。考虑爱美客童颜针产品的具体发行时间、产品定价等尚未确定,我们维持预测公司21-23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2/10.73/15.09 亿元,对应EPS分别为3.34/4.96/6.97 元/股,对应PE 分别为226/152/108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品市场推广不达预期;疫情反复影响消费需求;研发进展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