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龙头地位稳固,核心竞争力突出
公司为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为工信部首批“小巨人”
企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是专注建筑减隔震的少数A股上市公司之一。据公司公告,2018年公司已发货的在建减隔震建筑为740栋,占全国新开工减隔震建筑栋数比例41.5%。公司核心竞争力突出,主要包括:1)技术水平过硬:公司深耕建筑减隔震行业12年,与国内外各大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交流,产品研发成果丰硕,近期公司在《隔震橡胶支座状态监测》项目研发中,全行业首次通过芯片植入隔震支座,实现对建筑物的智能化监控,预计研发落地后将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公司竞争力;2)项目经验丰富:公司参与了包括北京大兴机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天津LNG储罐、云南省博物馆等百余个应用减隔震技术的项目,多元的应用场景构筑公司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3)标准制定优势:公司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作为参编单位或主编单位,累计已编在编的减隔震技术标准37部,其中国家标准2部、行业标准5部、协会标准7部、地方标准21部、企业标准2部,作为标准制定者,公司产品技术标准和研发有望持续领先竞品。
政策红利释放在即,产能和市场布局蓄势待发2021年9月国务院发布《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从立法角度强制规范了减隔震产品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场景,2022年4月住建部配套立法发布《建筑隔震设计标准》,明确了行业最新的国家标准,此外住建部和质检总局修订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已发布征求意见稿,公司参编的《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送审稿)》已召开审查会,形成减隔震行业的技术规范,立法+标准+技术要求的政策体系趋于完善,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同时,建筑减隔震产品在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基础上,具有还可以节约建筑上部钢筋混凝土等建材用量,提升开发建设的经济性,建筑减隔震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前瞻经济研究院测算,立法完全落地后,随着建筑减隔震渗透率的提升,建筑减隔震市场规模将扩容至超过200亿元,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将显著受益。
公司前置产能和市场的全国化布局,蓄势待发迎接行业拐点。公司上市以来,持续扩充产能,根据公司公告,公司IPO募投项目和可转债募投项目将于今年落地,届时公司减隔震产能有望突破11万套(较上市初期提升120%),同时公司近期拟以简易程序定增募资2.5亿元,投建10万套智能 阻尼器、1.5万套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及2.5万套配套件项目,进一步夯实公司生产能力。存量和增量产能将分布在昆明生产基地、昆明空港新生产基地、嵩明减震基地、唐山京唐智慧港生产基地和常州格林减震生产基地,同时,公司于21年建成全国五大区的市场销售格局,产能和市场全国化布局前置完成,减隔震市场需求一旦出现爆发拐点,公司将率先受益。
Q1毛利率环比改善,成本端压力有望持续缓解经历2021年盈利能力弱化考验后(因原材料价格上涨,2021 年毛利率同比下滑11pct ) , 公司2022 年Q1 毛利率37.5%,环比2021年Q4提升4.3pct。此外,公司后续有望进一步受益成本端的释压。公司减隔震产品所使用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橡胶、铅锭和胶黏剂,2021年隔震橡胶支座主要原材料成本占公司主要产品生产成本约为72%,据统计,中国钢铁类价格指数从2022年5月高点178.95回落到了7月的127.75,指数下降了28.61%,成本端承压缓解,毛利率有望持续修复。
盈利预测
不考虑公司增发对于业绩和股本的影响,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9、5.15、8.3亿元,EPS分别为1.23、2.55、4.11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43.2、20.9、13.0倍,给予“推荐”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
1)减隔震市场规模低于预期;2)增发进展不及预期;3)项目建设进展不及预期;4)主业毛利率下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