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披露定向增发预案。
公司拟以简易程序向不超过35 名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其中股票数量不超过1,000 万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含)25,000 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扩张产能、研发中心项目建设、营销网络项目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简评
立法推进建筑减隔震技术,努力避免地震伤亡,形成20 倍行业空间。
我国为了提高建设工程抗震防灾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2021年5 月12 日国务院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包括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的旧改领域)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隔震减震需求随之高速增长,同时核电设备减振、TOD、IDC 等功能性市场亦快速增长,总体未来2-3 年内有望增长约20 倍(从15-20 亿市场扩张到300-400 亿/年市场)。公司拟投资15200 万元用于年产10 万套智能阻尼器、1.5 万套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及2.5 万套配件项目建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项目分两期实施,一期项目投资金额9,000 万元,主要为基建投资和设备投资,建设期为24 个月。一期建成后将新增3 万套智能阻尼器、0.505 万套核电站用液压阻尼器及0.75 万套配件的生产能力;二期项目投资金额6,200 万元,公司将以自筹资金投入,主要为设备、智能车间及信息化投资,在一期项目达产后根据市场情况进行投入。
全球龙头技术引领,持续扩张彰显信心。
公司作为全球隔震减震行业的领导者,从橡胶秘方到工艺技术到专有设备等均有独到的领先优势,而且形成了包括云南经验,标准制定,综合配套,品牌及大项目经验,产能优势等整体壁垒,行业体现出“一巨多小”的竞争格局,公司在隔震减震(振)方案解决能力上全球领先,尤其是今年新发行的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三维隔震支座更是既解决了竖向振动噪音又解决了横向水平地震,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有成功应用案例的产品,该产品有望在TOD 等地铁上盖领域打开市场。
结构减震产品须采取公司直销模式,保证产品质量。
结构安全领域产品同其他产品不同,在结构安全领域执行低价中标,容易变相催生低质量产品,结构安全事关重大,容不下低质量产品甚至假冒伪劣产品,长沙楼房坍塌事件触目惊心,6 月1 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同样致人伤亡,今年512 汶川地震纪念日多位结构大师呼吁全国结构工程师和项目负责人在结构安全领域要守住底线,选好产品,严格检测。因此,减隔震行业应坚守直销模式,保证产品质量,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公司展开全国性销售网点布局,拟投资2800 万元设立华北销售管理中心、华东销售管理中心、西北销售管理中心三大销售管理中心,以及四川、广东、安徽、山东、新疆等9 家办事处机构,坚持直销模式,保证减隔震产品质量。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减隔震技术是伴随国家经济水平发展逐步兴起的技术,1974 年全球才有第一栋隔震建筑,2008 年汶川地震后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是建筑领域的“消费升级”,就像20 年前的“安全座椅”一样,初期鲜有人知,现在家家必备。减隔震技术是建筑物的“抗震疫苗”,未来广泛应用具备必然性。从渗透的角度看减隔震,由于是新型抗震技术,需要培育市场,随着社会结构安全意识的提升,行业渗透率也将大幅提升,公司成长性显著,考虑到立法的强制影响,公司未来的增速或较为显著,近几年高速发展阶段采用PEG 估值方法或更为合理,预计2022-2024 年净利润分别为3.5 亿、7.0 亿、13.0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原材料大幅涨价;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