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公司披露2022 年一季度报告。
2022 年Q1 实现收入2.28 亿元(同比+50.96%),实现归母净利润3255 万元(同比+10.2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51 万元(同比+13.83%),EPS(摊薄)为0.16 元。
简评
逆境中业绩超预期。
公司Q1 受到限产和疫情的影响,唐山生产基地无法开工,而员工人数从2020 年末的523 人增加至2021 年末的917 人,费用大幅提升,因此市场预期业绩较弱,这也直接导致了股价回调幅度较大。但实际情况收入再创新高,业绩也超出预期,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有增长。特别指出的是创造新高的收入跟立法无关,《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的八类建筑订单兑现最快要在三季度末。
因此减隔震行业本就处于高速增长期,防震减灾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带来的消费升级(安全意识提高)是行业发展的长期逻辑。
产能瓶颈即将消除,Q1 是公司成长拐点。
公司Q1 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37.5%、14.4%,相比去年Q4 的33.2%、3.3%环比回升。在费用方面,销售费用率为11.3%(同比-6.9pct),管理费用率5.8%(同比-2.2pct),财务费用微增,但对公司整体业绩影响较小,综合来看,公司在费用控制较好。随着公司新增产能的逐步投产,预计公司业绩将会逐季改善,环比看公司向上拐点确立。
竞争格局稳固,收入连续两季度逆境中创新高。
2021 年公司产能大幅扩张期带来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下滑使得市场对公司竞争格局有所担忧,公司凭借原创工艺及专有设备、材料研发到减隔震专业的设计、“大兴机场”等重大项目业绩背书、制定行业标准规范等优势树立了强有力的壁垒,在重大项目上成功率较高,而技术要求较低的较小项目,公司低价优势不明显。
2021 年Q4 和2022 年Q1 公司在逆境中靠“自然增速”获得较高的增长已经给出了答案。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公司竞争优势将愈发凸显。
产业趋势确定,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小。
立法落地后,行业变化显著,但需要一个认知和项目发展的过程,目前行业爆发程度在3-5 倍规模,随着宣贯的进行,各地业主及设计院意识的提高,行业将持续爆发,根据我们测算,中长期来看,《条例》带来的强制空间叠加TOD、LNG、机场等功能性订单需求空间有望达到300-400 亿规模(2020 年的20 倍左右)。
盈利预测和投资建议:减隔震技术是伴随国家经济水平发展逐步兴起的技术,1974 年全球才有第一栋隔震建筑,2008 年汶川地震后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是建筑领域的“消费升级”,就像20 年前的“安全座椅”一样,初期鲜有人知,现在家家必备。减隔震技术是建筑物的“抗震疫苗”,“防疫”地震效果卓然,未来广泛应用具备必然性。从渗透的角度看减隔震,由于是新型抗震技术,需要培育市场,随着社会结构安全意识的提升,行业渗透率也将大幅提升,公司成长性显著,考虑到立法的强制影响,公司未来的增速或较为显著,采用PEG 估值方法或更为合理,预计2022-2024 年净利润分别为3.5 亿、7.0 亿、13.0 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原材料大幅涨价;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