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_近日,公司 发布2020 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5-1.72 亿元,同比增长70-90%。
点评:
Q4 同比增速有所回落,研发驱动公司竞争力持续夯实。公司预计全年实现净利1.55-1.72 亿,同比增长70-90%,对应Q4 净利1372-3072万元,同比增速-40.63%-32.92%,增速环比来看有所回落,预计与费用增加有关。我们认为公司对人才高度重视,多年来保持人才净流入,核心团队稳定壮大,研发实力持续领先甚至逐渐拉大与二线企业的差距,核心竞争力难以超越。基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以及石化、地产(地铁上盖)、航空领域等立法外项目需求强劲,目前公司在跟踪项目较多,项目储备丰富,我们预计公司短期业绩有较高保障。
全国强制性政策呼之欲出,立法后市场空间将大幅扩容。考虑到我国对地震防范的重视以及多年以来抗震标准的升级趋势,我们认为全国性立法文件《建筑工程管理条例》落地的确定性较高,目前立法文件已进入国常会审批环节,静待落地。全国立法后新建需求、公建加固和小区旧改有望释放巨量需求空间,同时考虑政策外市场需求保持增长态势,我国减隔震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我们根据全国8 度区及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的GDP 占比对行业空间进行估算,测算得出立法内新建需求63.96亿,叠加存量加固和立法外市场,保守预计减隔震行业空间超120 亿,相较当前超10 倍扩容。此外,从作为强制性国标的地震区划图历代演变来看,我国各地区的设防要求持续提升,未来仍将保持这一趋势,有望带动减隔震新增和存量需求持续增长。
公司产能扩张加快,支撑业绩持续高增。公司目前在建产能包括昆明6.2万套/年隔震产品,唐山一期产能3 万套/年隔震产品、3 万套/年减震产品,预计2021 年投产。我们认为公司将继续进行全国范围的产能布局。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减隔震立法后行业供需将保持紧张状态,公司龙头地位稳固,短期难以被替代,且产品端优势明显,目前公司隔振产品最大形变达450%,远超国标,未来将继续引领行业标准的提升,从而持续提高行业进入壁垒。目前来看,行业整体产能扩张进度比较缓慢,竞争对手基本处于技术追赶阶段。我们认为立法后需求空间大幅释放,公司业绩有望兑现高成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2 年实现净利润1.66 亿元、2.71 亿元和5.47 亿元,相对应的EPS 分别为1.15 元/股、1.88 元/股和3.80 元/股,对应当前股价PE 分别为89 倍、54 倍和27 倍。考虑到减隔震行业市场空间极大,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突出,业绩成长性明确,维持 “买入”评级。
风险因素:《管理条例》实施进度不达预期、产能扩张不达预期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