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6月28日公司发布公告,与特斯拉签署《Production Pricing Agreement》,约定公司将于2022年1月至2025年12月期间向特斯拉供应动力锂电池产品,并对技术研发、质量保证、产能供应、违约责任等作出相应规定。
评论
协议供货期延长,公司产品质量、供应能力得到充分认可。本次协议是在2020年协议基础上的合作延续,约定供货协议期限由前次2年进一步延长至4年,充分体现了公司产品质量、交付能力和服务能力。同时本次协议较前次增加了对技术研发、产能供应、违约责任等的约定,双方合作力度较前次更大。
协议未约定中国市场,公司产品有望加速走向全球。此次签署协议名称由《Production Pricing Agreement(China)》改为《Production Pricing Agreement》,协议名称的变化意味着公司与特斯拉的合作将不再局限于中国市场。公司将以配合特斯拉全球市场供应为契机,推动产品加速走向全球。我们认为,在全球疫情爆发,欧美对产业链和供应链本土化需求强化的背景下,公司将凭借国际化车企配套经验丰富、技术成熟口碑良好以及资金雄厚等方面的优势,推动自身及相关产业链出海布局,充分享受产业链全球化的红利。
全球需求提振,公司远期全球市场份额有望达到30%以上。5月按照中汽协口径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10.2%,环比继续提升1.1ppt;欧洲八国5月渗透率为18.9%,环比继续提升2.49ppto我们认为中欧新能源车持续高增长带动动力电池产业链自4Q20以来排产景气度持续向上,全年产业链需求有望继续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锂电池2021/2022年出货量至110/200GWh。此外,我们预计全球2025年动力出货有望到1763Gwh,公司动力+储能出货有望达到600GWh以上。
盈利预测及估值
考虑下游需求继续超预期,我们上调公司2021/2022/2023年盈利预测至110/200/267亿元,上调幅度分别为10%/25%/8%,当前市值对应PE为105/58/43倍。我们给予公司2023年目标PE估值52倍,上调目标价至600元/股,上调幅度996,较当前股价对应22%上涨空间。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风险
新能源车销量不达预期,产能投放不达预期,上游材料供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