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8 月24 日发布2021 年半年报,2021 上半年营收2.26 亿元(+100.17%),归母净利润1.08 亿元(+89.8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1.06 亿元(+103.67%);毛利率63.26%(-10.45pcts),净利率47.57%(-2.59pcts)。
投资要点:
下游主机厂需求旺盛,营收/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6 亿元,同比增长100.17% ,实现归母净利润1.08 亿元,同比增长89.85%。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均大幅上涨,均实现上市以来同期最高水平。其中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翻倍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主机厂重点产品型号上量,业务订单大幅提升所致;而归母净利润方面,首次实现半年度归母净利润过亿,主要系报告期内相关工序产能陆续释放、经营效率不断提升,期间费用率(6.77%,-5.98pcts)降低等因素共同影响所致。公司毛利率(63.26%,-10.45pcts)下降幅度较大,主要系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价格变化和良品率波动等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从具体业务来看,报告期内公司飞机零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6 亿元(+99.86%),在营收中占比99.84%,仍为营收贡献的主要力量,毛利率为63.27%(-14.17pcts)。总体来看,飞机零部件业务营收较上年基本实现翻倍增长,但毛利率方面下滑明显,主要系报告期内人员薪酬及设备折旧增加、产品结构差异等综合因素影响所致,我们认为,伴随公司航空零部件订单放量以及产线产能逐步提升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将进一步平滑型号降价对经营效率的影响,长期来看,公司军工零部件制造业务毛利率降幅有望逐步趋缓,总体有望维持在相对高位的水平。
费用方面,报告期内伴随着主营业务整体规模增长,期间费用(1529.81 万元,+6.29%)随之提升,但期间费用率(6.77%,-5.98pcts)相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从分项费用来看,研发费用与管理费用为期间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中研发费用(719.40 万元,+51.84%)大幅增长,主要系研发人员薪酬(300.64 万元,+32.62%)及研发材料(331.75,+107.21%)投入增加所致,公司注重技术创新与生产相结合,持续积累并探索产品制造新技术以及航空零部件全流程管理能力建设,较上年同期新增专利4 项,同时另有4 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核;管理费用(827.41 万元,-12.12%)有所下滑,主要系本期公司摊销的股权激励确认的股份支付费用(180.49 万元,-60.62%)减少所致。
现金流量及其他数据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47.32 万元,+168.68%)大幅提升,主要系公司营收规模大幅提升,回款及收益质量进一步改善。体现在应收账款周转率及信用减值损失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0.83,+27.69%)有所提升,信用减值损失(222.49万元,较2020H1 增加649.80 万元)有所改善,进一步说明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力度不断加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498.81 万元,-74.73%)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687.93 万元,-49.47%)下降明显,前者主要系报告期内公司减少购买理财产品所致,后者系报告期内公司偿还部分长期借款(1500.00 万元,-50.00%)所致。报告期内公司在建工程(3792.24 万元,+ 416.21%)较期初提升四倍以上,主要系生产设备(3304.06 万元,+442.19%)采购大幅增加,表明公司扩产持续稳步推进。
综上,我们判断,在十四五期间多个军用机型零部件研制及批量生产,下游主机厂需求旺盛,叠加公司内部新增产能逐步释放、智能制造水平与配套层级的不断提升,将促使公司进入一个业绩的快速增长阶段。
“三足”并重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加速提升航空零部件全工序制造能力:公司专注于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目前主营业务涵盖航空零部件的数控精密加工、特种工艺处理和部组件装配三个板块,已具备航空零部件全流程制造能力。公司自2005 年承接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业务,目前已建立了成熟的质量管理体系、工艺技术制造规范以及专业的技术团队,是航空工业下属某主机厂机加和热表处理领域的战略合作伙伴。
① 数控精密加工
公司数控精密加工业务主要集中于航空零部件关键件、重要件、复杂件的加工制造,下游覆盖了多款军机、民机零件、发动机零件以及航天大型结构件等。其中军机零部件下游客户覆盖航空工业下属多家军机主机厂;民机零部件分为国际转包与国内民机两大市场,客户覆盖了包括空客、赛峰、成飞民机、沈飞民机等。由于航空零部件加工原材料材质的特殊性以及零件结构复杂性,其加工技术难度大,在加工过程中对于机床设备、加工工艺及技术均有很高要求,公司自2005 年起便进入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严格质量管控,产品良品率达99.5%以上,并且公司在钛合金零部件加工上具有一定优势,部分钛合金零部件加工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募投项目方面,主要以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及系统集成中心和在成都市新都区设立的分/子公司项目,提升航空零部件制造能力,上述两个项目总投资额分别为10 亿元/1.2 亿元,并预计分别于2022年下半年/2021 年下半年投产。其中航空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拟在公司现有业务产能的基础上,新增包括自动化物联网设备及控制系统、五轴龙门镗铣加工中心等在内的自动化硬件,以及以ERP、MES、智能产线控制为首的智能制造专用软件,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达产后对公司现有产能将有很大程度提升,根据公告数据显示,2020 年公司数控加工理论产能112.98 万工时,产能利用率87%,本次募投达产后预计新增产能123.20 万工时/年(约为现有理论产能的1.1 倍),实现年收入2.34 亿元、净利润6002.12 万元;
新都航空产业园航空零部件智能生产线主要集中于对飞机结构件、回转体类零部件的加工制造,项目预计新增智能化数控生产线2 套,根据下游主机厂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及云制造等新业态模式,建设面积为18294 ㎡,达产后预计实现年产航空零部件3.5 万件的生产能力。
② 特种工艺业务
公司目前拥有阳极氧化、无损检测、酸洗、热处理等10 余种特种工艺及理化试验能力。业务范围主要为包括公司自身承接、主机厂及其协作单位以及航空制造领域市场其他客户的机加产品进行特种工艺处理。以往热表处理和无损检测等特种工艺工序主要集中在国有主机厂等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是目前航空制造领域中少数拥有特种工艺全工序的民营企业。
相关产线产能方面,公司目前拥有热表处理和无损检测生产线各一条,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年收入3760.00 万元,年净利润1107.22 万元。该产线已于2019 年正式投产,2020 年产能开始逐步释放,并实现实际效益2902.98 万元,本报告期内,公司特种工艺业务相关订单维持稳步增长,伴随着产能结构及利用率的持续增长,相关业务经营效益有望进一步提高。
热表处理及无损检测工艺处理生产线的投产及相关产能持续优化,助力公司突破特殊工艺处理的配套瓶颈,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也为公司打通了从航空零部件制造的工艺方案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到无损检测、热表处理、包装的全系列工序产能布局,打开公司现有经营格局。
③部组件装配业务
公司作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设备以及高质量管控水平的优质企业,从数控精密加工开始,已成功延伸至特种工艺处理环节,接下来部组件装配是公司未来业务的重点发展方向。公司作为某主机厂确定的四家部组件装配单位之一,自2018 年陆续承接相关业务,在开展某无人机机翼、挂飞吊舱、某型机PCU 等部组件装配业务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现已成功开展某型无人机、某型军机以及多个民用机型部组件装配业务,目前着重培育大部件装配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按计划推进某型无人机中机身大部件装配以及该机型前机身、中机身和后机身三段大部件对合任务。根据公告显示,公司目前已在国际直接业务中实现自行采购原材料,后续逐步实现该业务的部分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全工艺链制造及部组件的全流程交付。在此基础上,公司将持续推动小组件、大部件从“原材料-机械加工-特种工艺-部组件装配”全流程管理能力升级建设,进一步加深与主机厂的业务绑定,并助力公司完成以关键重要件精密制造、特种工艺、部组件装配“三足”
并重的转型升级战略。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公司专注于航空航天制造领域,目前主营业务涵盖航空零部件的数控精密加工、特种工艺处理和部组件装配三个板块,已具备航空零部件全流程制造能力,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观点如下:
① 公司自2005 年起便进入航空零部件精密加工制造领域,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严格质量管控,产品良品率达99.5%以上。目前相关募投项目稳步推进,达产后或将公司产能提升至现有的一倍以上,在产能优化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② 特种工艺业务与部组件装配业务按计划推进,为公司打通了从航空零部件制造的工艺方案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到无损检测、热表处理、包装的全系列工序产能布局,打开公司现有经营格局;
③ 十四五期间多个军用机型零部件研制及批量生产,下游主机厂需求旺盛,叠加公司内部新增产能逐步释放、智能制造水平与配套层级的不断提升,将促使公司进入一个业绩的快速增长阶段。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93 亿元、7.29 亿元和10.51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4 亿元、3.22 亿元、4.55 亿元,EPS 分别为0.92 元、1.32 元、1.86 元,我们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格61.1 元,分别对应66 倍、46 倍及33 倍PE。
风险提示:产品项目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宏观环境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