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2023 年1 月19 日,公司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3.5-3.9亿元,同比增长41.56%-57.74%,预计2022 年实现扣非净利润3.2-3.6 亿元,同比增长90.90%-114.77%。
业绩符合预期,“超声+内镜”多元化产品矩阵收益显著。2022 年公司在国内疫情反复扰动下仍然实现亮眼业绩,符合此前预期,主要得益于公司内镜业务的高速增长以及超声业务的稳定贡献。结合公司2022Q1-Q3 经营情况及历史业绩表现,我们预计公司2022 年全年内镜板块收入有望实现超过50%的高速增长,超声业务有望保持10-20%的稳健增速。近年来公司在内镜领域推出的光学放大、可变硬度镜体、4K 荧光等高端新品陆续进院销售,在超声领域不断打造60、70 等新技术平台,逐渐形成“诊断+治疗”、“内科+外科”、“设备+耗材”的生态布局,持续走向多产品线、高端化的医疗器械产业集团。
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规模效应越发显著,驱动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公司在超声、内镜行业持续向中高端领域突破,2022Q4 血管内超声、4K 荧光硬镜等高端新品陆续获批,同时高端机型装机持续加速,高端产品占公司收入比重不断加大,未来有望驱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上行;伴随着公司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费用投入持续优化,费用率整体稳中有降,预计利润率有望持续提升。
多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医疗新基建催化下业绩有望保持高增趋势。2022Q4 开立医疗大厦正式启用,同时深圳留仙洞、东莞松山湖和武汉的三大基地也在有序建设中,有望2024-2026 年陆续投入使用,未来有望实现多基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为远期的业绩增长夯实基础;同时伴随贴息贷款等医疗新基建政策的陆续落地,公司收入有望持续保持高增趋势。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收入17.81、22.38、28.24 亿元,同比增长23%、26%、26%;归母净利润3.59、4.64、5.92 亿元,同比增长45%、29%、28%,;对应EPS 为0.84、1.09、1.38 元,当前股价对应2023 年38 倍PE,考虑到公司彩超和内镜有望持续进口替代,新产品支气管镜、腹腔镜、超声内镜等成长性较强,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海外销售风险,产品质量控制风险,政策变化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