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2 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22Q1-Q3 实现归母净利润2000-2600 万元(去年同期亏损8144 万元),实现扣非净利润2000-2600 万(去年同期亏损8735.58 万元),归母净利润及扣非净利润皆实现扭亏为盈。
我们的点评如下:
单季度持续扭亏,把握国际大客户资源积极拓展市场单季度来看净利润持续扭亏为盈,公司22Q3 实现归母净利润812-1412 万元(去年同期亏损4981 万元),实现扣非净利润820-1420 万元(去年同期亏损5395 万元)。公司22 年Q1-Q3、22Q3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主要由于1)公司积极把握国际大客户资源优势,持续在细分领域进行研发投入及市场拓展,产品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2)公司今年对海外订单整体提价,报告期内产品毛利率改善,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正向影响;3)通过内部提升效率、加强项目成本和运营费用的预算管控,提升资源的有效产出;4)2022 年前三季度因子公司投产和产能爬坡,相关费用增加,目前还处于亏损阶段,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5)22Q1-Q3 预计非经常性损益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3 万元。
“铅退锂进”行业共识及“双碳”背景下布局磷酸铁锂电池,自产电芯进军户储市场相较于4G 网络设备,5G 网络设备功耗大幅提升,对通信能源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通信用铅酸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次数方面都无法满足 5G 网络建设需要,“铅退锂进”已成为通信行业的共识,公司布局发展磷酸铁锂电池是为更好适应5G 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随着“双碳”背景下电力清洁化加速带来储能需求持续增长、国内外对储能领域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以及锂电池成本的下降与循环寿命的提高等因素叠加,储能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加之公司在电源、电池、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储备与储能系统要求的电源与电池的底层技术具有相通性。公司转型新能源储能业务,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在解决方案能力方面,公司研发始终围绕客户使用场景及网络架构场景,持续对产品解决方案优化升级以及核心技术的迭代演进,在方案架构、制冷能力、供配电能力、储能能力等方面均对标第一梯队。为更好把握储能行业发展机会,降低通信投资周期的影响,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公司加大了储能生态链方面的投入和布局,投资建设年产约1GWh 电芯产线。
目前已经完成设备安装调试,正在逐步提升产线合格率、设备性能稼动率。在储能产品开发方面,子公司科信聚力生产的100Ah 电芯是行业内首款2U 100Ah(1U 的高度为44.4mm,是通信行业常用的高度计量单位)电芯,电芯尺寸为5422078,相比传统的3U、4U 电池,节约安装空间33%-50%,对于提升系统能量密度,降低系统成本以及节省空间有一定优势,且轻便占用空间小,更贴合于家储壁挂式应用场景。同时,公司电芯产品客户实测数据与行业大型电池厂家的技术数据基本保持一致。公司产品在用户侧储能系统市场中独特的超薄优势,为产能消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发布定增预案用于储能锂电项目,在手框架协议订单打下未来发展基础此前公司发布《2022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 股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总额6 亿元左右,其中部分募集资金将用于“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约5.4 亿元,建设期24 个月,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公司将新增2GWh 储能锂电池电芯和系统组装生产线及相关配套产能规模。在本次发行的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可根据市场情况利用自筹资金对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进行先期投入,并在本次发行募集资金到位后以募集资金予以置换。
在已签订的储能框架协议订单方面,截止目前公司共公告合计不低于1.3GWh 锂电池产品框架协议——韩国S 客户不低于300MWh(不低于3.6 亿人民币)+国内W 客户不低于500MWh(不高于5 亿人民币)+国内T 客户不低于500MWh(不高于5 亿人民币),为公司储能业务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坚持“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国内同发展”的营销策略,有计划、分步骤地持续推动公司国际化进程。公司积极参与全球网络长期建设,客户涵盖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铁塔、诺基亚及爱立信,同时借助全球化大客户的市场优势,全力拓展国际业务的生态圈建设,争取更多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领域的国际化订单,在全球5G 网络规模建设以及当下储能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有望持续受益。考虑子公司投产和产能爬坡,相关费用增加,目前还处于亏损阶段,对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影响,调整公司22-24 年预计归母净利润为0.50 亿、1.32 亿和2.01 亿元(原值为0.66 亿、1.50 亿和2.13 亿元),对应PE 为131x/49x/33x,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新产品研发不达市场预期、市场竞争加剧、订单获取的风险、海外市场经营风险、股东持续减持风险、业绩预告为公司初步测算实际以三季报为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