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近日,公司公布2023 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二季度业绩承压。2023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43.75 亿元,同比增长7.62%;营业利润2.99 亿元,同比增长10.12%;净利润2.51 亿元,同比增长3.05%;扣非后净利润2.35 亿元,同比下降5.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8680 万元,同比增长171.92%;基本每股收益4.72 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9%;利润分配预案为拟每10 股派发现金红利1.5 元(含税)。其中,公司第二季度营收18.79 亿元,环比下降24.69%;净利润6882 万元,环比下降62.28%,二季度业绩承压。2023 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1591 万元,其中政府补助1858 万元;公司计提信用减值及资产减值 8951 万元,其中存货减值4504 万元。公司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一次电池(铁锂电池、锂锰电池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下游主要应用领域为储能、新能源汽车、消费数码等。
储能行业出货持续高增长。在全球“双碳”目标指引下,以及新能源发电成本下降,储能逐渐由政策强配步入市场化推动的发展阶段。我国地方出台了储能相关政策,叠加各地峰谷电价差持续拉大,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峰谷价差较大,工商业储能预计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锂电池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总体承压且跌幅明显,储能项目经济性逐步优化。高工锂电统计显示:2022 年,我国锂电池储能出货120GWh,同比增长170.8%;2023 年上半年出货87GWh,同比增长67%,总体预计储能电池将成为锂电池领域增长最快细分领域,行业出货仍将高增长。
公司锂电池业绩持续增长,预计2023 年将持续受益于储能市场增长。目前,公司锂电池产品包括钴酸锂系列、磷酸铁锂系列、三元材料和多元复合系列产品。2015 年以来,公司锂离子电池营收持续高增长,营收占比总体在90%以上,2015 年营收7.84 亿元,2022年增至84.74 亿元,期间CAGR 为40.51%,其中2022 年同比增长62.09%,营收占比93.46%。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锂电池实现营收40.76 亿元,同比增长8.19%,主要系储能业务持续高增长、消费电池稳定增长,但动力电池同比下滑。2023 年上半年,公司储能业务在公司收入中的占比大幅提升至64%,较2022 年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在大型储能电池方面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家储电池即使受去库存和需求阶段放缓影响,同比也实现增长。为加大海外储能市场开拓力度,公司在欧洲、北美和日本设立办事处;针对非洲储能市场,与虎头公司强强合作。公司持续加强产品开发, 推出了容量320Ah、314Ah 的电力储能电芯,新推出72Ah 的户用储能电芯;工商业储能系统方面,推出Great One 户外储能柜、GreatCom 储能集装箱和Great E 智慧云平台等系列产品,并已将液冷系统技术用于工商用户侧10 兆瓦时级储能项目。钠离子电池方面,公司层状氧化物体系钠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150Wh/Kg、循环寿命3000 周以上,聚阴离子体系循环寿命手表6000 周以上,成为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测评通过单位。公司持续研发投入为储能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关注公司产能建设及市场拓展进展。公司在广州、珠海、柳州等布局了九个现代化生产基地,截止2023 年6 月底:公司锂电池年化产能40.44 亿Ah,产能利用率93.40%,在建年化产能37.33 亿Ah。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公司打造智慧储能及动力电池制造基地,项目整体规划产能20GWh,其中一期5.5GW 已建成投产、二期5GWh 预计2023 年下半年投产;在浙江衢州,公司将建设总规划41GWh 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一期于2023 年6 月点火投产、二期于7 月开工建设;在青岛城阳区,公司总规划36GWh 储能电池项目,项目一期预计2023 年底开工建设。基于储能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内储能投资项目较多且产能逐步释放,预计储能电池细分领域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后续关注公司产能建设进展同时重点关注储能市场拓展进展。
公司盈利能力提升,预计2023 年总体稳中有升。2023 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18.84%,同比提升1.11 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毛利率为17.36%,环比回落2.6 个百分点。主营产品毛利率显示:
锂电池2023 年上半年毛利率为18.19%,同比提升1.55 个百分点。
结合原材料价格走势,公司在储能领域行业地位,总体预计2023年公司盈利能力稳中有升。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预测公司2023-2024 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1.56 元与2.35 元,按9 月8 日33.15 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PE 分别为21.19 倍与14.09 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储能市场出货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汇率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