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于202 1年10月25日晚间发布了第三季度业绩报告,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39.26 亿元,同比去年增长30.07%,归母净利润32.97亿元,同比下降3.94%,扣非归母净利润26.38 亿元,同比下降14.69%。
如以单季视角来看,第三季度单季实现营业收入125.35 亿元,同比增长19.21%,归母净利润9.89 亿元,同比下降34.97%,扣非归母净利润7.55 亿元,同比下降48.95%。
Q3 单季业绩下滑是诸多行业层面因素与公司自身拓展的叠加影响。公司三季度业绩同比去年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坦诚而言低于市场先前的预期,但从行业角度来看,由于去年下半年全球市场从疫情初期走出的反弹叠加芯片抢货带来的overbooking,实际上今年二季度后全行业出货量一直居于一个下修负反馈的周期内,这样的行业背景是今年最大下行基调。
a. 需求端对公司前期运营确有影响,但Q3 下半伴随苹果规模起量已经开始反转
需求端我们分安卓系与果链两块来分析:安卓系机型在华为缺失、创新不足的前提下,在疫情、缺芯缺料的背景下,受消费端和供应端双重影响较大,整体表现较往年而言相对寡淡。果链三季度前期受到供应链物料的缺货影响,出货量也受到短期影响,但随着供货回稳,9月中下旬后果链的出货与销售已经回归正常并且有望超越往年,四季度在北美感恩节与圣诞节购物季之前,果链出货必然是要追回先前的滞后,因此大概率三季度是当下蓝思科技利润预期最低的一个季度,后续逐季的成长将渐渐恢复正常。
客观来看,如果没有疫情、缺芯缺料、华为实体名单等等这些多米诺骨牌式的变化,消费电子行业今年的整体负面波动因素未必会如此之多,这些问题虽然短期并不能直接解决,但供应链对任何问题有其自身的融合力与消化弹性。从上周美国商务部核准美国供应商向华为和中芯国际出口总规模超过千亿美元的申请项目这一动向来看,中美科技的对抗形势短期内也将趋于和缓,我们相信行业有望迎来一段相对平静的恢复期。
b. 公司多业务线,多产品线的同时扩张,是造成费用大幅增长的主因。
费用端我们注意到公司三季度增长较多,是三季度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管理费用,单季度几近比去年多了8 亿,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总和起来也有近3 个亿的抬升。在公司数据发出后,很多机构投资者讨论的焦点都集中于这些费用。客观而言,这些费用开支的大幅增长也确有其因:供应链角度,公司今年从传统的单一终端盖板玻璃类业务,衍生到了智能终端组装、高级金属结构件制程(收购的可成可利等相关资产)等领域;产品线角度,公司开拓了新的新能源汽车车窗玻璃以及新能源光伏玻璃等全新领域。在这些新的规划、新的战略布局方向上,公司大幅增加了资金与资源投入,建设了新的园区、招募了很多新的员工和管理人才,布局了新的工艺和技术,因而造成了费用端的大幅抬高。
此外,Q3 苹果开始起量后,由于产品制程难度和工艺的提升,蓝思在A 客的供应份额继续快速增长,这也对公司招工、物料、生产的投入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影响,这些其实在Q4 和接下来的2022 年Q1 都将有望转化为增量利润,这些不应被忽视。
今年所开启的光伏玻璃与汽车车窗玻璃的布局,将成为蓝思跨界成长的第二第三驱动极。近期不少投资者都在网络上看到了北海地方政府与蓝思科技在光伏玻璃领域的合作信息,虽然公司尚未披露细节,但我们判断以蓝思在前段玻璃制造与后段化学强化等方面的优势,进入光伏超薄玻璃的制程领域其实是水到渠成的。在新能源汽车的高端轻量化、电子化玻璃的制程领域亦是如此,蓝思在智能终端领域多年的工艺、业务经验的积累,将能够有效且快速地转化为在这些领域的技术与效能的领先保障。
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车窗玻璃,还是光伏电池所需要的超薄玻璃,确实也都发展到了需要工艺革新,降本增效减重扩能的阶段,蓝思科技在这一时点切入这两大领域是非常明智的战略抉择。从市场规模来看,这两大领域都拥有数千亿的市场容量,蓝思的目标市场体量足够支撑公司开启新的一轮规模化成长,假以时日,应有不俗答卷。
盈利预测及评级:维持买入评级。在今年消费电子智能终端相对紊乱的市场环境下,在疫情、限电、塞港、贸易战等种种不良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叠加公司自身新业务线、新产品线的全面铺开,公司Q3 的业绩表现确实受到一些阻力,但是这些都是短期的、非本质性的问题,相信很快会得到消化和转换。随着公司业务线的全面铺开,在组装业务获得多家下游客户的首肯,金属业务销售快速起量并得到关键客户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公司未来在智能终端领域的业务仍将保持良性增长。而今年开始逐渐布局的新能源汽车玻璃与光伏超薄玻璃这两大新兴业务领域,将有望逐渐放量,成为蓝思的第二、第三驱动增长极,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将分别实现59.01、81.41、112.04 亿利润,当前估值对应PE 为16.29、11.81、8.58,短期虽有业绩波动,但公司的估值安全边际明确,维持公司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因疫情全球蔓延或全球宏观经济下滑导致消费者购机能力减弱,大客户新机销售情况不及预期;(2)安卓系机型2021-2022 年复苏成长不及预期;(3)竞争对手恶性降价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4)公司新能源领域车载或光伏玻璃推进进度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