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公司发布2023 年年度报告和2024 年第一季度报告。2023 年,公司合并报表共实现营业收入 41.06 亿元,同比增长 7.52%;归母净利润为6.44亿元,同比增长 113.28%。2024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8.76 亿元,同比下降3.44%;归母净利润为0.86 亿元,同比增长27.14%。
业绩短期承压,盈利能力得到增强。分产品看,2023 年家用电器电加热器/新能源汽车用电加热器/新能源装备/光通信钢铝塑复合材料/锂电池钢壳材料分别实现营收为12.67 亿元/2.97 亿元/19.63 亿元/4.99 亿元/0.44 亿元,分别同比-3.02%/+22.58%/+34.64%/-30.76%/-22.59%; 其中主要原因系:
(1)空调、厨卫家电等家用电器市场竞争激烈。(2),消费电子领域需求上升缓慢、动力电池领域订单落地不及预期;同时,预镀镍材料验证客户较多且时间较长,相关费用较高;
盈利能力方面,2023 年公司销售毛利率为23.56%,同比+3.39pct;销售净利率为15.72%, 同比+7.77pct; 2024Q1 销售毛利率为23.69%, 同比+4.41pct;销售净利率为9.80%,同比+2.33pct;其中主要原因为公司不断完善质量管理控制,加快开拓新能源业务,核心竞争力继续增强,从而明显提升盈利能力。
短期动力电池预镀镍材料的需求不及预期,静待4680 电池放量。预镀镍材料方面,特斯拉在2023 年10 月官方宣布突破第2000 万颗4680 电池电芯;在2024 年1 月25 日宣布将新建4 条4680 电池产线;在此背景下,特斯拉、LG、松下、三星目前都有相对明确的大圆柱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的投资计划;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无锡金杨、中创新航、蜂巢能源、比克电池、国轩高科等企业也纷纷布局大圆柱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业务;蔚来、奇瑞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商也表示要推进大圆柱电池的终端应用。目前,公司“年产 2 万吨锂电池预镀镍钢基带项目”已达到可使用状态,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且已经通过了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如科达利、亿纬锂能、无锡金杨等的材料性能验证,与无锡金杨、东山精密、海四达、海金杜门等签订了供货框架协议,并已为海四达、海金杜门等客户批量供货。此外,公司与国外知名新能源汽车厂商也在积极开展业务对接。我们认为,预镀镍材料的技术门槛要求较高,且客户认证周期也比较长,在未来两至三年,公司具有较强的先 发优势。在大圆柱电池于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有所提升的背景下,随着46 系列电池放量,预镀镍材料的需求或将大幅提升,公司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将有望充分受益于行业扩容。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2 万吨锂电池预镀镍钢基带项目已达到可使用状态,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并且已经通过了国内多家企业的材料性能验证,并批量供货。因此在大圆柱电池于汽车领域的渗透率有所提升的背景下,公司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因此维持“买入”评级。我们预计公司2024 年-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01 亿元、5.84 亿元、6.57 亿元;EPS 分别为0.34 元、0.40 元、0.44 元;对应PE 分别为14 倍、12 倍、10 倍;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预镀镍产品市场需求不及预期风险;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订单不及预期;光伏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