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是金融信息服务领军企业,2009 年以来持续布局AI,今年以来生成式AI 热潮持续,公司正研发金融垂直大模型,我们预计公司或基于开源大模型,结合金融语料进行预训练和微调。我们看好大模型落地对公司业务形成的巨大催化。B 端,我们预计iFinD+大模型,结合基础功能补齐、性价比优势,有望引领中期份额突破;C 端,未来有望打造理财Copilot,强化付费率、ARPU提升机遇。2023 年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伴随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我们看好公司发展加速度。上调评级至“买入”。
金融信息服务领军,持续AI 投入构筑技术底座。同花顺是国内领先的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得益于创始人专业背景、从业经历以及前瞻判断,相较于同行在技术投入体量、力度上更为坚定,研发投入占比长期超20%。公司2009 年以来布局AI,在智能语音、自然语言处理、图像处理等方面构筑技术底座。对内赋能上,开发问财系统,提供智能选股、数据查询等服务,截至2022 年7 月每日问句数量达千万、用户超300 万;APP 提供AI 理财工具,辅助投资决策。对外赋能上,基于AI 开放平台,提供智能语音、客服等产品,完善AI 产业生态。
开源大模型+语料+场景,金融大模型加快落地。今年以来,生成式AI 热潮持续。
彭博发布500 亿参数BloombergGPT,针对金融语料进行强化训练,在金融NLP任务中表现领先。我们认为,BloombergGPT 初步展现大模型在金融场景的应用可行性及潜在方向,如指令生成、内容概括、对话交互等。同花顺正研发测试大模型,基于成本、效果考虑,我们预计公司或选取与BloombergGPT 相同的自建预训练模型路径。首先进行模型选型,选取金融语料进行预训练,海量数据积累提供坚实支撑;后结合业务场景微调,对接插件以保障内容时效性。
B 端:iFinD+大模型强化特色功能,加快份额提升。
同花顺2010 年推出iFinD,同行龙头Wind 于2005 年起步,市场份额领先。我们认为,Wind 优势体现在:资讯与数据的全面性、分析与挖掘的深入性、使用粘性与网状效应等方面。近年来,iFinD 在功能上不断对标补齐,形成一系列特色功能,如智能搜索、产业链分析等。同时,iFinD 定价具备性价比,在金融机构降本的背景下,有望率先突破价格敏感用户、非重度使用用户。
我们认为,iFinD+大模型将带来以下变化:1)交互变革,以自然语言挖掘终端潜力;2)功能增强,基于大模型内容生成、多轮对话、逻辑推理等能力,提供生成式AI 体验;3)资源联动,发挥知识汇聚价值;4)形态突破,未来有望打造投研Copilot,作为智能投研助理服务用户。我们预计,上述变化将引领iFinD中期市场份额、空间突破,假设iFinD 单价为1.2 万元/台,我们预计中期维度,iFinD 市场份额将有望达到30%,则对应收入体量将达到12.72 亿元。
C 端:金融信息服务龙头,大模型引领付费率、ARPU 提升。
同花顺C 端金融信息服务业务收入体量、毛利率领先,早期通过PC 网站、手机短信,积累客群,形成流量优势;根据易观千帆,2023 年6 月同花顺APP月活跃用户数2996 万,领先于东方财富的1523 万、大智慧的893 万。公司产品矩阵丰富:PC 端付费软件侧重于中高端,运用AI、大数据技术,提供专属投顾服务;移动端以免费APP 为基础,提供普通、中、高三层次增值服务。
我们认为,C 端业务+大模型将带来以下变化:1)交互变革,充分调用产品模块;2)功能增强,用户可问行情、问资讯,可浏览个股、行业等画像,寻找基本面/资金面/技术面规律;3)形态突破,未来有望打造理财Copilot。以大模型应用为支撑,我们认为同花顺C 端业务潜力巨大。1)活跃用户数方面,相较于 投资者基数,还有一定增长空间;2)付费率方面,我们估算同花顺2022 年相较于月活的付费率仅4.34%,远低于指南针、其他互联网应用,以大模型应用为催化,向上基础扎实;3)ARPU 方面,我们估算同花顺2022 年ARPU 约869元,基于大模型所创造的更大用户价值,ARPU 提升空间广阔。
风险因素:大模型研发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大模型结合产品研发进度、效果不及预期的风险;资本市场景气度下行的风险;金融行业监管趋严的风险;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风险。
盈利预测、估值与评级:我们看好公司作为金融信息服务行业龙头的地位,预计B、C 端业务伴随国内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结合AI 大模型落地应用,有望显现发展加速度。结合公司2023 年中报及资本市场整体表现,我们调整公司2023-2025 年营收预测至42.99/52.82/63.32 亿元(原预测为43.54/52.52/63.43亿元),调整净利润预测至20.15/25.47/31.21 亿元(原预测为20.29/25.02/30.92亿元)。我们选取相对估值法进行估值,2023 年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有望加快资本市场回暖,结合自研大模型应用落地,我们预计上述催化因素有望在2024 年反映到业绩中,因此以2024 年作为估值基准。参考可比公司2024 年平均约40xPE 估值,考虑到公司积极投入金融垂直大模型研发,中报显示上半年数据标注、采购等费用有所增加,并具备天然优质的应用场景,未来加大大模型相关技术与现有产品和服务体系融合,有望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我们给予公司2024 年50xPE,对应目标市值1273 亿元,对应目标价236 元,上调评级至“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