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同花顺发布三季报,单Q3 营收同比+3.3%,归母净利同比-3.9%;合同负债同比+1.7%/环比+2.7%
2022 年Q1-Q3 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2.8 亿元,同比增加4.2%;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8 亿元,同比下降10.9%。
2022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9 亿元,同比增加3.3%;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 亿元,同比下降3.9%。公司三季度业绩同比增速超预期。
简评
业绩归因:A 股成交低迷拖累2C 业务增速,但iFind 销量超预期,助推营收逆势增长
1、以产品为核心驱动,用户侧市占率稳定,同花顺C 端业务具备韧性。2022 年Q3,虽然由于行情持续低迷,散户交易热情不足,沪深两市股基成交额共57.4 万亿,同比下滑35%,但同花顺的核心产品——炒股软件,依然在受众中颇具口碑。据易观千帆数据统计,7
-9 月同花顺APP 平均月活人数同比仅下滑2.1%,在同类产品中表现优异,其核心原因是技术能力的领先和付费模式的稳定。
2017-2021 年,公司销售费用率平均约为10.1%,获客成本偏低;而研发费用率平均为24.9%,硕士以上学历员工占比超过16.6%,其中不乏大量高端算法工程师,明显高于同类型企业,可以看出同花顺是一家以技术、产品能力驱动用户增长的公司。
以AI 产品“i 问财”为例,该功能现已建成同花顺旗下2C 的智能投研平台。而我们认为该模块,其本质上是公司产品技术中台的体现,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收集用户反馈和搜索行为,构建知识图谱,从而提升产品迭代效率,具备较强的独特性、创新性。
长期高强度的产品驱动,使得同花顺的C 端用户市占率稳定在行业前列。
同时,公司采用会员订阅制收费,短期市场冷淡和成交下滑的影响集中于新增用户,而老用户的收入确认会在一段时期内保持平滑和稳定,从而增强C 端业务韧性。
2、错位竞争,开启第二增长曲线,2B 业务释放增量动能长期服务金融机构,行业Know-How 带来质变,卡位差异化市场,2B 业务已初具规模。同化顺早期业务范畴是为金融机构提供行情交易系统的开发和实施服务,市占率超过90%,长期以来保持着和国内主要证券公司密切联系,这一优势使得公司对行业的垂直理解相对深刻,瞄准金融信息标准化的市场,公司强力打造拳头产品iFind,目前已经覆盖了多元化的产业客户,用户体验和使用率都大幅提升。
虽然iFind 本质上是金融数据终端,但同花顺所面向的客群不止是证券基金行业的投资研究部门。基于其低价优势和产品体验的快速提升,公司在非投研条线的竞争力非常显著。截至2022 年6 月30 日,全国约有140家证券公司、4731 家上市公司、143 家国有/股份/城商行、9000 多家私募证券基金、2759 所普通高等院校,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机构的投资顾问、战略研究、财务核算、投资研究、风险管理、信贷审批、金融科技等部门都属于同花顺2B 业务的目标用户群体,而且已经得到初步拓展。例如,考虑到年轻一代学生群体的需求特点和价格敏感性,公司在主体产品的基础上,还推出了iFind 青春版,专注于帮助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投资实务能力和金融数据分析需求。
从以上场景出发,我们认为同花顺的iFind 业务已经无法直接对标其他同行作为其估值天花板,由于多元化的客户定位,其市场空间相比于一般的金融数据终端也更为广阔,经测算或高达千亿规模。
盈利预测与估值:从三个维度出发,调整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如下:
1)2C 基本盘韧性较强。尽管2022 年A 股行情较为低迷,散户投资者交易热度不足,但公司C 端业务的订阅制付费模式收入确认较为稳定、韧性较强,截至22Q3 公司合同负债同比增长1.7%至11.50 亿元,在公司结算模式下,该科目将逐步确认为营收,尤其集中在每年Q4 释放;2)2B 业务超预期增长,研发费用率提升。同时,今年以来,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是iFind 业务,但该业务的毛利率相较2C 而言略低,而且由于产品磨合初期定制化需求偏多,研发费用率较高,因此公司整体净利率有可能下滑;
3)iFind 业务占比提升,成长性凸显。iFind 业务收入占比快速提升且展现出较高的成长性,因此我们也调整了对于公司的远期估值。
综合以上,我们预计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725.01、4825.85、 6711.66 百万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6.1%、29.6%、39.1%;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17.36、2053.55、2896.73 百万元,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10.1%、19.6%、41.1%。按照2022 年10 月21 日收盘价,公司2022-2023 年PE 估值分别为24.9 和20.9 倍,处于历史低位,向上弹性较大。
投资建议:核心壁垒明确的前提下,公司2C 业务基本盘稳健叠加2B 业务第二增长曲线明晰,建议逢低加仓,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发生剧烈波动,监管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疫情扰动反复发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