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通过积累确立了技术、产能、客户等优势,加速全球配套,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上游产业链,通过与德方纳米、贝特瑞的合资,布局正极材料环节,收购金昆仑和大华化工股权,并与金昆仑合资,布局上游锂盐环节,与林洋能源等企业在客户端持续发力。同时公司近期在互动平台表示获得国内特定乘用车客户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定点。此外,公司锂原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细分市场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受益下游景气,业绩增长明确。考虑到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成长高确定性,采用分部估值法,维持公司目标市值2866亿元,维持目标价为152 元/股,维持“买入”评级,重点推荐。
收购金昆仑和大华化工部分股权,保障上游锂资源供应。7 月9 日公司公告拟收购金昆仑28.125%的股权,同时公告收购大华化工5%的股权,公司控股股东西藏亿纬拟收购大华化工29%的股权,大华化工主要从事矿业开采等相关业务,并持有金昆仑36.66%股权,收购完成后,公司合计持有金昆仑约30%股权。金昆仑主营业务是金属锂,现有年产能1,000 吨,规划年产能3000 吨。此次股权收购预计为公司在锂矿资源的布局之一,目的是保障未来低成本、优质的上游锂资源供应。
拟与金昆仑设立合资公司,继续扩大电池材料环节一体化布局。根据公司公告,公司拟与金昆仑在青海省成立合资公司(其中,公司出资1.44 亿元,持有80%股权,金昆仑出资3,600 万元,持有20%股权),分期投资不超过18 亿元建设年产3 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其中第一期建设年产1 万吨碳酸锂和氢氧化锂项目。按照1GWh 电池对应700 吨锂盐量计算,公司3 万吨产能布局预计可以支撑40GWh 动力电池产能,满足公司部分电池生产方面的资源需求。此前公司已与德方纳米、贝特瑞合资,布局正极材料环节。我们认为公司今年在锂盐、正极、前驱体等方面布局,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也补足自己在材料开发领域相对于行业绝对龙头的短板,我们预计后续公司可能继续扩大在其他电池材料环节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巩固一体化优势。
动力电池业务:收入高增长,看好21 年大客户放量。2021Q1 动力电池收入同比增长302.21%,主要是应用于乘用车领域的软包三元电池订单充足,交付稳定;新建成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开始进入产能释放期。2020 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实现收入40.6 亿元,同比+93.1%,主要系软包三元电池海外销售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海外大客户贡献约20 亿收入。随着公司动力电池产能稳步扩张,我们预计公司动力电池2020/2021E/2022E 产能分别为17/37/49GWh 以上,为规模化供应提供保障;同时随着戴姆勒、现代起亚、宝马等海外客户放量以及国内商用车与乘用车铁锂客户需求提升,预计公司2021-23 年动力电池业务将加速成长。
消费电池:锂原电池与圆柱电池市场地位稳固。2021Q1 消费电池收入同比增长31.40%,主要是具有市场领先地位的锂原电池、三元圆柱电池等市场份额稳定,竞争优势明显。2020 年公司消费电池业务实现收入26.1 亿元,其中预计传统消费类约8 亿元,圆柱电池收入约18 亿元。公司为掌握锂电核心技术的锂电制造商,在全球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在“5G+物联网+新基建”的交互式市场需求和“双循环”市场驱动的背景下,公司的技术积累、品质品牌、生产规模优势得以体现。圆柱电池方面,电动工具、两轮电动车等下游市场需求旺盛,实现了较高幅度的增长,对公司的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险因素:新能源汽车政策波动;锂电池价格下行超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电子烟行业政策波动。
投资建议:维持公司2021/22/23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分别为30.96/44.19/59.59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64/2.34/3.15 元,现价对应2021/22/23 年72/50/37倍PE。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通过积累确立了技术、产能、客户等优势,加速全球配套,同时公司积极布局上游产业链,通过与德方纳米、贝特瑞的合资,布局正极材料环节,收购金昆仑和大华化工股权,并与金昆仑合资,布局上游锂盐环节,与林洋能源等企业在客户端持续发力。同时公司近期在互动平台表示获得国内特定乘用车客户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定点。此外,公司锂原电池、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细分市场处于龙头或领先地位,受益下游景气,业绩增长明确。考虑到公司动力电池业务成长高确定性,采用分部估值法,维持公司目标市值2866 亿元,对应目标价为152 元/股,维持“买入”评级,重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