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 2020 年归母净利润贴近预告上限,盈利同比下滑主要受国内疫情拖累,预计 2021 年充电运营业务将迎来规模加速放量和业绩兑现,电气设备制造业务保持稳步增长。调整公司 2021-23 年 EPS 预测至 0.43/0.63/0.89 元,预计未来一年合理目标市值为 400 亿,对应目标价 40.00 元,维持“买入”评级。
业绩符合预告区间,Q4 面临坏账减值压力。公司 2020 年实现营业收入 74.21亿元(+10.1% YoY),归母净利润 1.73 亿元(-36.0% YoY)贴近预告上限,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0.62 亿元(-59.1% YoY)接近预告下限。其中,公司 Q4 实现营收 28.05 亿元(+2.5% YoY,+42.4% QoQ),归母净利润 0.54 亿元(-53.1%YoY,-49.7% QoQ),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06 亿元(-133.3% YoY,-106.7%QoQ),季度业绩环比下滑主要由于公司 Q4 计提逾 1 亿元信用减值损失,以及年底充电桩集中投建增加折旧成本,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所致。
充电业务短期受疫情拖累,2021 年有望进入加速增长放量期。公司 2020 年新能源汽车充电生态网业务收入 20.02 亿元(-8.2% YoY),毛利率 17.9%(-8.2pctsYoY),全年充电量超 27 亿度(+30% YoY),在上半年疫情影响下出行大幅减少,致充电业务收入和盈利能力下滑;随着 20H2 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公司充电业务恢复快速增长,充电量超 17 亿度(+41% YoY),毛利率环比提升 13pcts。
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至 2020 年底,公司上线运营充电桩 20.7 万个,公共充电桩市占率约 26%,公共充电量市占率达 35%~40%。目前特来电平台注册用户超 380万,日充电量基本在 1000万度左右,21Q1充电量达 8.9亿度(+124%YoY),我们测算充电桩平均利用率接近 10%,已处在理论盈亏平衡点之上,预计 2021 年充电量有望增至约 50 亿度,充电利用率有望保持稳步上行,进入业绩兑现阶段。
电气制造业务稳步增长,龙头地位持续巩固。公司 2020 年电气设备制造业务收入 54.19 亿元(+18.9% YoY),毛利率 22.7%(-4.0pcts YoY),毛利率下降主要由于疫情影响下市场需求萎缩,行业竞争加剧,但公司凭借龙头技术和营销优势,实现电力、轨交等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张。公司持续巩固模块化变电站领域的领先地位,2020 年签订模块化变电站 172 套,年底累计完成签订总量达477 套,拓展市场增量空间,有望促进电气设备制造业务保持稳步增长。
定增结果公布,助力中长期发展。公司 4 月 17 日公告本次定增结果,公司本次发行股票数量为 4314.06 万股,发行基准价格为 21.78 元/股,发行价格为 23.18元/股,为基准价格的 1.06 倍,募集资金净额为 9.91 亿元。发行对象包括摩根士丹利(4.65 亿)、国泰君安资产管理(1.50 亿)、鹏华基金(0.08 亿)、陆平(0.77 亿)、叙永金舵-金宏壹号基金(0.73 亿)、景顺长城基金(0.70 亿)、前海聚龙投资(0.45 亿)、高盛(0.40 亿)共 8 家国内外机构及个人,限售期为 6 个月。通过本次定增发行,将进一步提升公司资金实力,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公司在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的长期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同时随着机构投资者比例提升,有望进一步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决策能力。
风险因素:电动汽车保有量增长不及预期,充电利用率提升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等。
投资建议:基于公司年报情况,我们下调公司 2021/22 年 EPS 预测至 0.43/0.63元(原预测为 0.48/0.68 元),新增 2023 年 EPS 预测为 0.89 元,对应 PE 60/41/29倍。采用分部估值,参照海外充电独角兽公司以及高成长性,给予充电运营业务 20 倍 PS、制造板块 30 倍 PE,目标市值约 400 亿元,对应目标价 40.00 元,维持“买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