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
公司 2021H1 营业收入 30.47 亿,同比+36%;归母净利 3.03 亿元,同比+85%;公司2021Q2 营业收入 16.93 亿元,同比+29%;实现归母净利 1.79 亿元,同比+100%。
事件评论
公司业绩上升主要原因:(1)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锂盐材料价格持续上升并逐步稳定在合理区间,根据亚洲金属网,2021H1 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 8.14 万元/吨,同比增长 75.88%;2021Q2 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 8.86 万元/吨,同比增长 102.95%。锂盐价格向好,锂电新能源业务对公司半年度业绩贡献已达到 35.68%,已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2)2020 年半年度特别是第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特钢新材料业务开工不足,产销量及利润贡献较低。报告期内,公司特钢新材料业务稳定向好,实现销量 15.19 万吨,同比增长14.16%,带动公司业绩增长。
碳酸锂:公司具备三大核心优势。(1)公司自有资源量显著,且由于主力矿山化山瓷石矿采矿权面积目前的探明比例仅 20%,后续仍具备广阔的增储空间;(2)公司作为锂行业新人,产线初次投料后仅约一年的时间,公司碳酸锂成本就已下降至约 3.4 万元/吨(2020 年报披露的 2020H2 平均成本),跻身全球碳酸锂成本曲线第一梯队,具有很高的起点,成本优势凸显;(3)二期投产后,公司合计将拥有 3万吨碳酸锂产能,且仍然具备相对应的资源自供能力,意味着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依然具备低成本原料的保障,另外二期或仍有通过工艺优化继续降本的空间,公司未来成长可期。
公司是低估值、低成本、高成长的锂业黑马。由于自有矿山,矿石自供率很高,在矿石短缺、矿价加速上涨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守住成本,享受锂盐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增长。短期来看,随着锂辉石价格的继续上涨,公司的成本优势相比依赖外购矿石的同行会越来越突出。长期来看,公司几乎位于成本曲线的最左侧,低成本扩张意味着公司经营风险很小,即使在锂周期的最低谷也有望坚守盈利的状态,长期发展空间广阔。基于此,我们预计公司 2021-2023 年归母净利为 8.65/17.95/25.29亿元,对应 PE 为 46X、22X 和 16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 新能源车产销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