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转型收官在即,转云成功大势已定。1)公司为工程造价龙头企业,上市初期即在国内市占率超过60%。2017 年起公司正式在全国推行造价产品转云,历经5 年,公司29 个业务地区已全面进入云转型阶段,其中,2020 年及以前转型地区转化率及续费率均超过80%,2021 年新转型地区在首年转化率即超过60%。截至2021 年底,公司造价业务云收入占比已达到约70%,转型成功大势已定。2)SaaS 模式下,通过将一次性收费转化为订阅制续费,公司收入明显稳健、与下游波动性基本脱钩。更进一步地,SaaS 模式可降低年费门槛、提高盗版难度、优化用户体验,公司用户基数扩大;同时,业务数据上云可进一步衍生增值服务,产品ARPU值有望不断提高;并且,预收款的模式将为带来稳健增长的现金流,支撑公司进一步发展。由此公司造价软件业务持续性、确定性、成长性均大幅提升,与竞品差距也将逐步扩大,业务实现全面跃迁。
造价市场化改革正式推进,多种增值服务加速释放。1)数十年来,定额为我国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传统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日益无法满足建筑行业的需要。2020 年7 月,在住建部推动下,工程造价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迄今已有广西、浙江、上海、湖北、河南、广东等多地发布试点方案。而在市场化改革大趋势下,如何形成计价依据成为主要难点,企业编制自身定额成为必然趋势,市场信息咨询、历史数据分析等需求亟待满足。2)公司作为造价软件龙头,在承接造价市场化业务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一方面,公司于2021 年10 月推出国标企标一体化平台,以“计价依据库+作业端一体化”的应用模式,精准解决传统计价痛点、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顺势切入成本管理领域,发布数字新成本平台,有效解决现场与市场联动问题。另一方面,公司在工程信息服务方面已布局多年,广材等信息产品可有效满足客户的选材定价需求,指标工具亦不断优化、持续赋能计算及审核流程,2018-2021 年公司工程信息服务复合增速达到56%。3)我们预计,在造价改革的推动下,市场化计价平台、广材信息、指标工具等多种增值服务有望加速释放。同时,伴随成本精细化管理需求逐步释放,数字新成本平台亦将长足发展。
探索基建造价市场,细分算量产品有望逐步推出。1)基建为我国建筑业的重要支撑,2019 年占建筑业总产值比例达到28%,其造价数字化需求同样迫切。根据住建部数据,对标中国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收入结构,我们预计,基建造价软件市场空间或约为房建领域的40-50%,其中包括公路、市政、电力、水利等多个细分领域。2)根据公司公告,公司以往数字造价业务大部分还是集中于房建领域,市政算量等基建算量产品尚待完善,无法较好地满足客户精细化管理的需求。从今年起,公司正式启动基建算量产品的研发,公路算量、新市政算量等均为可期的新品。未来希望设计、造价、施工各领域的产品在基建业务上形成联动,更好地服务于基建行业数字化转型。
SaaS 成长逻辑持续验证,云收入有望接近百亿。1)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公开数据及产业信息估算,在基础软件云转型、造价改革逐步推进、基建领域持续探索等趋势助推下,我们预计公司中期云收入有望达到70-85 亿元。2)根据公司公告,2022 年公司造价新签云合同目标40亿元,同比增长约30%,SaaS 成长性持续验证。长期来看,云计算可通过数据上云形成信息集中,产生的增值服务有望持续提升业务天花板,公司造价云收入有望接近百亿。
维持“买入”评级。根据关键假设,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表观营业总收入69.54 亿元、83.50 亿元及99.12 亿元,表观归母净利润10.43 亿元、12.47 亿元、14.31 亿元。
风险提示:造价增值产品推进不及预期、施工信息化推进不及预期、下游行业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假设及测算或存在误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