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2 年业绩位于此前预告中枢偏上,2023 年一季报业绩超预期,2022 年全年以及2023Q1 盈利能力均呈现出上升趋势,我们判断主要源于半导体设备规模效应显现。
展望2023 年,①美国芯片法案将加速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成熟制程+先进封装是短期解决方案,中长期还是看国产半导体设备在先进制程的突破,公司作为行业平台型龙头,预计在先进制程所需的刻蚀、薄膜沉积设备等方面,市场份额将持续提升;②中小客户在特色工艺线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扩产较为积极,公司全年新接订单增速有望30%以上,保持快速增长;③规模效应将继续带动利润率提升。
事件
公司发布业绩快报,2022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88、23.5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68%、118.37%,处于此前业绩预告中枢偏上,略超预期。扣非归母净利润21.06亿元,同比增长161.07%。其中Q4 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76、6.67、6.3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1%、59.06%、123.72%。
同时,公司发布一季报预告,2023Q1 预计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6-40、5.6-6.2、5-5.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56% -87.29%、171.24% - 200.30%、221.82% -260.44%,超出市场预期。
简评
规模效应带动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6.88、23.53、21.0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68%、118.37%、161.07%;归母净利率、扣非后归母净利率分别为16.02%、14.34%,同比分别提升4.89、6.01pct。单季度表现来看,2022Q4 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76、6.67、6.3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1%、59.06%、 123.72%,归母净利率、扣非后归母净利率分别为14.63%、14.84%,同比分别提升2.69pct、6.83pct。业绩大幅增长,我们判断主要因为:①2022 年市场需求旺盛,公司采取积极措施降低疫情和供应链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障交付。②半导体设备规模效应明显,带动利润率上行。
按照预告中枢,2023Q1 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8、5.9、5.3 亿,同比分别增长77.92%、185.77%、241.13%,归母净利率、扣非归母净利率分别为15.53%、13.95%,同比分别提升3.97、6.67pct。
业绩超预期反映出美国芯片法案之后,公司设备交付收入确认总体依旧处于正常状态,并且伴随半导体设备收入占比提升,盈利能力同比继续上行。
全球半导体设备行业β将于2024 年回升,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表现将优于海外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趋势判断:根据SEMI 最新的季度预测,预计2023 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将同比下降22%,从2022 年的980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降至760 亿美元,源于芯片需求减弱以及消费和移动设备库存增加;2024 年将同比增长21%,恢复到920 亿美元,受益2023 年半导体库存调整结束以及高性能计算(HPC)和汽车领域对半导体需求的拉动。
中国半导体设备市场判断:受制于美国芯片法案,及其后续对日荷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的潜在影响,国内前四大晶圆厂扩产节奏短期内有所放缓,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国内晶圆厂数量变多,新兴晶圆厂在特色工艺线或者SiC 领域的扩产比较活跃,加之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我们认为国产半导体设备2023 年新接订单仍有望增速不错,而且随着国产设备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持续验证突破,中期发展前景更好。
公司市场份额呈提升趋势,2023 年仍将快速增长公司作为国内“平台型”半导体设备龙头,充分受益于行业进口替代趋势。公司持续加强现有刻蚀、PVD、CVD、ALD、炉管、清洗等设备的工艺覆盖度。值得注意的是,刻蚀设备中,更大尺寸CCP 设备目前正有序研发中;清洗设备中,公司积极开发应用于更多环节的清洗设备,有效提升其覆盖面;碳化硅领域,公司产品进展较快,预计未来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我们判断公司2023 年新接订单增速有望超过30%,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实现收入分别为146.88、200.96、260.37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53、33.15、44.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5%、40.90%、35.01%,对应2022-2024 年PE 估值分别为70.71、50.18、37.1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分析
(1)下游扩产不及预期风险:若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导致下游晶圆厂资本开支减缓,公司将面临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2)外部环境不确定性风险:若全球贸易摩擦导致公司供应链持续紧张,公司生产、交付周期将拉长,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人力资源风险:公司产线新建扩建对于高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若公司无法有效补充人才,可能面临人才不足的风险。
(4)技术迭代风险:公司研发领域保持高强度投入,若公司新产品产业化不及预期,可能会对公司后续业绩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