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近期,公司发布2022 年半年报。22H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2 亿元,同比增长74%;实现归母净利润6.8 亿元,同比增长26.77%;扣非净利润6.24 亿元,同比增长25.83%。本期公司业绩符合我们的预期,上半年产销目标的小幅超额完成,为下半年产能释放关键期打下坚实基础。
点评:
持续聚焦电池材料业务,前驱体营收高速增长。公司持续聚焦电池材料业务的发展:22H1 公司新能源电池材料业务纳得营收105.2 亿元,同比增加88.7%,占总营收75.6%,同比提升5.9pct,为历年最高水平。其中,三元前驱体营收75.2亿元,同比高增148%,营收占比首次超过公司总营收的1/2,达54%(2021 年为49%)。
产能释放顺利,产销目标达成。公司规划22H1 前驱体产销6.5 万吨,实际产销6.6 万吨,同比增长57%,小幅超额完成指标,为下半年产能释放冲击18 万吨产销目标打下基础。
聚焦高镍产品,占比持续提升,技术保持领跑。公司6.6 万吨前驱体产销量中包括8 系及以上高镍产品4.7 万吨,同比高增124%,占比71%(21H1 为50%);9 系超高镍产品4.3 万吨,同比高增156%,占比65%(21H1 为40%)。同时,公司高镍核壳、中镍高压前驱体进入商业量产阶段,四元、五元、钠电材料等技术持续推进中,维持了公司技术上的领跑态势。
原料成本压低毛利率水平,背靠背定价保障单吨盈利。受原料价格影响,公司前驱体、四氧化三钴、正极材料的单吨成本均有显著上涨,使整体毛利率下降4.9pct 至15.5%。但受益于背靠背的定价机制,单吨毛利维持稳定。前驱体的单吨毛利为2.2 万元/吨,与20-21 年2.1-2.3 万元/吨基本持平。
150 万吨订单锁定长期需求,印尼镍矿投产扩产保障原料供给。公司本期与厦钨新能源签署22-26 年45.5-54 万吨的前驱体长约,未来5 年前驱体订单需求达150 万吨。22 年6 月印尼青美邦一期3 万吨/年镍资源项目顺利竣工开始调试,二期项目启动规划设计;同时,公司计划在原项目基础上通过设计优化装备创新新增2.3 万吨产能,总计7.3 万吨/年。进一步保障公司前驱体镍钴原料的供应,同时有助于降低成本增强前驱体业务盈利能力。
磷酸铁锂产线投产,镍铁合金导入原料缓解镍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年产2万吨磷酸铁锂产线建成投产,采用镍铁合金直接生产磷酸铁与硫酸镍。镍铁合金作为新型原料导入电池材料生产系统,有助缓解镍资源紧张。
电池回收规模高增。22H1 公司城市矿山板块营收34 亿元,同比增长40%,占比24%。其中,动力电池回收业务实现营收2.56 亿元,同比增长364%。上半年回收拆解动力电池达8452 吨(1.08GWh),已超21 年全年总量(8407 吨),是2020 年全年回收拆解量的近8 倍。即便营收与处理量高速增长,公司产能储备仍然充裕,目前仅利用了5 大再生利用基地21.5 万吨/年产能的不足10%。
定向循环模式持续推广,加深公司与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绑定。公司已与超560 家车企及电池企业签署了回收合作协议,同时持续推广电池废料换材料的“定向循环”模式,继21 年与亿纬锂能、孚能科技开展定向循环合作后,又与瑞普兰钧签署3 万吨/年的定向循环战略合作协议。定向循环模式的不断推广,有望加深公司与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绑定,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回收模式形成时期获得先发优势。
锂回收产线投产,回收率领先行业。公司锂回收产能扩大至500 吨/月,且锂回收率可达90%以上,高于行业平均的85%水平。
投资建议:公司上半年业绩符合预期,在订单充足原料保障的情况下,我们判断公司下半年亦能够顺利完成18 万吨前驱体产销目标。公司动力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均实现高速增长,电池回收到前驱体生产的全链条定向循环模式逐渐清晰,印尼镍矿顺利投产并规划扩产,原料供应由长协采购逐步向镍矿+回收过渡,提升保障性同时有望通过降本提升收益。预计公司2022 年~2024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3 亿、23.3 亿、33.3 亿元,对应EPS 为0.36 元、0.46 元、0.65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电池技术路线变革,前驱体及电池回收市场竞争加剧,镍矿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新能源车需求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