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0 月27 日晚,公司发布2021 年第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度实现营收56.19 亿元,同比增长56.21%,归母净利润5.65 亿元,同比增长55.86%,扣非净利润4.51 亿元,同比增长59.80%,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9.75 亿元,同比增长23.45%,归母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下降10.79%,扣非净利润1.31 亿元,同比下降11.90%。
简评
1、营收同比较快增长,利润符合预告预期。
公司2021Q3 实现营收19.75 亿元,同比增长23.45%,环比小幅增长,归母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下降10.79%,扣非净利润1.31亿元,同比下降11.90%,符合公司预告预期。我们认为,公司2021Q3 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一方面与原材料短缺涨价、运费上涨、“限电限产”等诸多外在不利因素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公司2020Q3 业绩、毛利率基数较高有关,2021Q3 营收保持增长态势,实属不易,建议理性看待利润表现。
2、毛利率、净利率承压,有望逐步修复。
公司2021Q3 毛利率为20.57%,同比下降6.50pp,环比下降3.87pp,主要是公司在2021Q3 增加了部分高价调货来满足客户需求,此外公司2020Q3 毛利率为近三年峰值。受毛利率下降影响,公司净利率也有所承压,2021Q3 净利率为7.06%,同比下降2.77pp,环比下降2.89pp。随着原材料供需矛盾边际缓解,同时公司向下游的价格传导逐步体现,毛利率、净利率有望逐步修复。
3、股权激励考核目标较高,彰显公司发展信心。
近期公司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22/2023/2024 年度业绩考核目标为营收较2020 年基数增长率分别不低于70%/120%/180%,或扣非净利润较2020 年基数增长率分别不低于100%/150%/220%,每个会计年度达到任一条件即可。其中,扣非净利润为计算股权激励费用后的扣非净利润,即报表口径,根据公司公告,预计2022/2023/2024 年股权激励摊销费用分别为2.04 亿元、0.99 亿元、0.45 亿元。基于以上目标值测算,公司2020-2024 年营收复合增速29%,扣非净利润复合增速约34%,目标较高,若加回股权激励摊销费用则实际净利润增速更高。
4、智能控制器市场空间超万亿元,公司发展的天花板仍高。
智能控制器可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工业控制、智能建筑等众多领域。我们估计,2019 年,全球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约为1.4 万亿元,目前海外供应商占据主要地位。智能控制器行业的专业化分工大势所趋。
出于对产品要求的提升及成本控制的考虑,越来越多终端厂商开始将智能控制器外包给专业厂商进行设计生产,海外家电龙头以及电动工具龙头厂商已基本全面外包控制器。智能控制器ODM 渐成主流。行业发展初期以OEM为主,随着专业化分工发展以及智能控制器企业技术实力不断增强,行业经营模式逐步向ODM 业务模式转型,目前家电控制器市场ODM 份额40%,电动工具控制器ODM 份额70%。竞争格局“东升西落”。中国ODM 厂商优势明显,包括工程师红利、供应链优势、良好的成本费用控制、7*24 小时服务响应、敏捷交付等,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份额向中国厂商的转移。这些趋势加速了中国智能控制器ODM 供应商在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公司受益明显。我们认为,智能控制器行业“东升西落”的趋势在疫情结束后仍将持续,公司将持续受益。我们建议还是要立足行业潜力、立足长期,不应该过分关注短期的毛利率波动、订单的波动。
5、锂电应用业务前景良好,有望保持高增。
专用锂电是指通信、换电、物联网、特种车辆、房车、家储和船舶等细分行业的定制化锂电池,虽然单一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附加值也相对较高,锂电替代原有燃油动力或者铅酸电池的前景非常广阔。公司锂电应用业务以“储能+小型动力”为主要发展方向,面向通信基站储能、家庭储能、二三轮车和其它特种车辆动力电池、移动充电电源和物联网等领域提供包括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包、换电柜等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
2020 年公司锂电应用业务实现营收7.91 亿元,同比增长46.57%。2021H1 公司锂电业务实现营收4.27 亿元,同比增长54.07%。我们认为,受益于锂电在细分行业渗透率提升,公司锂电应用业务有望保持较快增速。
6、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公司目前在手订单饱满,预计2021 年各业务板块将实现良好增长,特别是公司优势突出的工具和家电业务。2022 年起,我们认为疫情和芯片问题缓解可能是大概率事件,有望带来公司毛利率的修复,同时考虑到规模效应显现,我们认为公司净利率也有提升空间。我们预计公司2021-2023 年营收分别为75.3 亿元、95.5 亿元、122.4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2 亿元(含投资收益)、8.2 亿元(未考虑或有的大额投资收益)、11.1 亿元(未考虑或有投资收益),对应PE 分别为25X、22X、16X,维持“买入”评级。
7、风险提示:疫情影响超预期;芯片紧缺涨价影响超预期;限产限电影响超预期;运输费用上涨影响超预期;汇兑损失;需求不及预期;国际博弈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