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2020 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1.73 亿元,同比+3.2%;实现归母净利润3.44 亿元,同比+6.98%。展望2020 年下半年,公司扎实推进“磁材+器件+解决方案”布局,磁材业务基本稳定,光伏与新能源业务有望企稳,器件业务开拓新产品。我们预计公司2020/21/22 年EPS 为0.42/0.47/0.51 元,维持“增持”评级。
Q2 业绩环比改善显著,公司上半年业绩稳定增长。公司2020H1 实现营收31.73 亿元,同比+3.20%;归母净利润3.44 亿元,同比+6.98%,扣非归母净利润2.83 亿元,同比+12.4%。分季度看,Q1/Q2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8/2.56 亿元,分别同比-22%/+23%,Q2 环比改善显著。
主要系5G 基站、服务器等新基建业务带动公司软磁业务稳步增长,新建1.6GW 高效晶硅电池项目产能逐步释放以及新能源电池同比减亏。分业务看,公司磁材/光伏/振动器件/新能源电池营收分别为14.6/12.4/2.0/1.6 亿元, 占比46%/39%/6.4%/5.2% , 同比-1.6/+7.9/+1.2/+10.6pcts。展望下半年,我们预计公司磁材业务相对稳定;光伏业务产能持续落地贡献增量业绩;振动器件方面积极拓展非手机应用领域,受益5G 基站建设;新能源电池业务开拓小动力等新领域,业绩表现有望进一步改善。整体而言,公司预计2020 年营收同比+8%至71.2 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0.14%至6.92 亿元。
磁材结构优化以及新能源减亏带动毛利率提升,费用端保持稳定。2020H1,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为23.32%,同比+0.03pcts,我们认为主要系高价值量软磁占比提升带动磁材业务毛利率同比+1.07pcts 至29.76%,以及新能源业务减亏所致。费用端基本保持稳定,2020H1,公司期间费用率同比-0.19pct 至12.53%。其中销售费用率同比-0.24pct 至3.59%;管理费用率同比+1.13pcts 至5.43%,主要系工资及股份支付费用增加;财务费用率同比-1.25pcts 至-1.84%,主要系利息收入增加所致;研发费用率同比+0.16pct 至5.35%。
磁材业务相对稳定,光伏业务持续扩张。(1)磁材业务:2020H1 收入同比-1.6%至14.6 亿元。疫情导致上半年国内磁材需求疲软,行业整体销售额同比下滑约12%。在传统领域需求萎缩的背景下,公司一方面积极开拓基站、服务器等增量型新基建领域,另一方面凭借磁材行业领先地位,巩固并提升老客户供应比例,市占率逆势提升。此外公司前期通过收购金川电子扩大磁材产能,预计将增厚年收入约1 亿元。(2)光伏业务:2020H1 同比+7.9%至12.4 亿元。疫情背景下行业增长相对稳健,上半年国内电池片、组件等产量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5.7%和13.4%。公司扩产亦逐步落地,1.6GW 电池片项目于8 月份投产,下半年将持续贡献业绩,预计完全达产后将新增年收入14.1 亿元,新增利润1.4 亿元。未来随着光伏补贴逐步下调,需要关注公司产品成本端变化,届时成本若低于上网平价水准,将有助于增厚公司利润。
推进磁材+器件+解决方案布局,关注器件新业务拓展以及新能源业务减亏。(1)振动器件:
2020H1 收入同比+1.2%至2 亿元。疫情影响下,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11%至5.8亿部,国内同比-18%至1.5 亿部,公司马达业务阶段性承压。但公司自2019 年开始加大5G基站领域器件投资,目前已拥有月产500 万只环形器/隔离器产能,并且已切入行业重要客户,未来将逐步放量并持续受益5G 基站建设铺开。(2)新能源电池:2020H1 收入同比+11%至1.6 亿元,主要系公司积极开拓除汽车外的小动力领域,包括电动二轮车、吸尘器、电动工具、便携式储能等,2020 年该业务有望大幅减亏。
风险因素。磁性材料行业发展不及预期;新能源电池下游景气度不及预期,光伏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器件业务推广不及预期
盈利预测及估值。公司是国内磁材龙头,扎实推进磁材+器件+解决方案业务布局。无线充电模组、屏下发声器已初见成效,未来料将受益于手机端无孔、无线化趋势;此外随着5G 基站的铺开,公司环形器/隔离器产品亦将贡献增量收入。我们维持2020/2021/2022 年EPS 预测为0.42/0.47/0.51元,给予2020年30倍PE,对应目标价12.66元,维持“增持”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