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深耕弹簧行业四十余年,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根据公司招股书,在弹簧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的大环境下,公司综合实力位列行业前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悬架弹簧、制动弹簧、阀类及异形弹簧、稳定杆等,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并逐步拓展至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公司深度绑定核心自主大客户, 据公司招股说明书,2022年前两大客户比亚迪和吉利分别占据公司销售收入的23.93%和13.44%。目前比亚迪悬架弹簧70%由公司供应。
从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周转率、资产收益率、费用率、毛利率以及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来看,公司营运能力与盈利能力领先同行,且公司拥有原材料研发优势,具备自主加工生产弹簧钢丝能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悬架弹簧业务量价齐升,打开广阔增量空间:
目前空气弹簧的单车价值量为3000-6000元,而公司生产的悬架弹簧单车价值量在130-200元左右,传统弹簧成本优势明显,仍是中低端车型市场主流方案。
以中低端细分市场为主力军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蓬勃发展,且新能源车悬架弹簧单车价值量相比传统燃油车高20%-30%,量价齐升为悬架弹簧市场带来广阔增量空间。
我们预计,2023-2025年, 国内悬架弹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17/41.83/43.56亿元,2023-2025年CAGR为4.13%;2022年公司悬架弹簧产品国内市占率为17.78%,自主汽车品牌崛起、公司产能提升将助力公司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商用车市场回暖叠加产品出海推动制动弹簧业务复苏: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预测,2023年国内商用车需求迎来触底反弹,销量有望达到380万辆,同比增长15%;2023年1-7月,国内商用车销量达225.8万辆,同比增长15.9%。
公司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制动弹簧业务境外销售比重由2019年的48.47%提升至2022年的68.53%,客户覆盖采埃孚、克诺尔、瀚德等海外知名汽零供应商。
我们预计,随着国内商用车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以及公司出口业务进展顺利,公司制动弹簧业务有望重回正增长。
公司稳定杆业务拥有“技术+客户”双重优势支撑,迎来快速成长阶段:
在弹簧制作工艺基础上,公司在稳定杆业务上进行了大量技术积累及模具开发,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累计投入经费1378.76万元,沉淀丰富经验和研发成果。
公司稳定杆产品毛利率由2019年的1.65%提升至2022年的14.35%,其产销量、产能、产能利用率也在稳步提升;且通过悬架弹簧业务积累的客户优势,未来1-2年稳定杆业务增速有望高于悬架弹簧业务,其毛利率水平将接近悬架弹簧业务。
我们预计,2023-2025年国内稳定杆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08/35.49/36.96亿元,2023-2025年CAGR值为4.13%;公司稳定杆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23年将达7.08%,到2026年有望达22.11%。
公司布局工业机器人弹簧等应用领域,新业务有望成为业绩潜在增长点:
智能制造、新技术为工业机器人赋能,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进一步深化;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为170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到325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8%。
公司秉持用技术去延伸产品,为现有产品赋能的市场战略,目前给行业龙头企业ABB供应机器人平衡缸弹簧,单台机器人配套价格1000元左右。
我们预计,随着年产10万套机器人及工程机械弹簧建设项目落地,公司非传统业务收入占比会有所扩大,从而降低业务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投资建议:公司是一家工业弹簧制造的平台型企业,受益于电动化渗透率提升、国产替代趋势和新产能释放,业绩有望稳步增长。
我们预计,公司 2023-2025年实现营业务收入12、16、20亿元,同比增速为35%、31%、28%;实现归母净利润1.6、2.3、3.1亿元,同比增速45%、41%、33%,对应PE估值分别为29、21、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募投项目推进不及预期的风险;车企“价格战”导致汽零降价的风险;项目定点开发不及预期的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风险;测算仅供参考,以实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