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95 亿元,同比增长11.43%,实现归母净利润1.51 亿元,同比增长1228.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1 亿元,同比增长5899.21%。Q1、Q2 营收分别为19.67、18.28 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0.62、0.89 亿元。粘胶长丝供给端总产能23.5 万吨,行业集中度高,且行业禁止新增产能,供给格局稳定。需求端,粘胶长丝下游主要为丝绸面料、里衬等,其下游国风汉服等新中式服装需求快速增长,供需格局趋好。氨纶价格价差底部运行,行业扩产节奏放缓,供需格局有望边际改善。
事件
公司发布2024 年中报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95 亿元,同比增长11.43%,实现归母净利润1.51 亿元,同比增长1228.2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51 亿元,同比增长5899.21%。Q1、Q2 营收分别为19.67、18.28 亿元,归母净利分别为0.62、0.89 亿元。
简评
粘胶长丝高景气,上半年业绩高增
粘胶长丝方面,据Wind,2024 年Q1、Q2 粘胶长丝均价分别为43253、44297 元/吨,同比分别+233、+915 元,价差分别为28647、29394 元/吨,同比分别+900、+340 元。受益于粘胶长丝价差扩大,同时叠加新中式汉服等对需求带动,公司上半年粘胶长丝毛利率提高,销量提升。上半年粘胶长丝收入14.71 亿元,同比+26.80%,毛利率为25.46%,同比+9.01pct。
氨纶方面,2024 年上半年氨纶继续磨底。据Wind,2024H1 氨纶20D、氨纶40D 市场均价分别为33607、29107 元/吨,同比分别-14%、-14%,价差分别为18076、13576 元/吨,同比分别-12%、-10%。上半年氨纶收入21.43 亿元,同比+1.72%,毛利率为2.05%,同比-0.05pct。
受益于粘胶长丝量利齐升,公司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1 亿元,同比增长1228.25%。Q2 实现归母净利0.89 亿元,同比+1581.12%,环比+43.43%。
粘胶长丝:供给格局稳定,需求提升,价格价差向好粘胶长丝又叫“人造丝”,是天然真丝的替代品,具有光滑凉爽、透气、抗静电、染色绚丽等特性,在主要纺织纤维中含湿率最符合人体皮肤的生理要求,主要应用于高端服装和家用纺织品。
供给端:2022 年全球总产能约28 万吨,其中我国产能约23.5 万吨左右,生产企业主要有吉林化纤(8 万吨)、新乡化纤(9 万吨)、宜宾丝丽雅(5 万吨)、奥元美谷(1.5 万吨),其中吉林化纤、新乡化纤合计产能17 万吨,占比72%,行业集中度高。同时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粘胶纤维行业规范条件(2017 版),严禁新建粘胶长丝产能,并且粘胶长丝改扩建必须为10000 吨以上连续纺工艺,鼓励和支持现有粘胶纤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势企业并购重组。目前在建产能包括新乡化纤1 万吨以及吉林化纤1 万吨,供给格局好。
需求端:据百川,2023 年,粘胶长丝产量、出口量、表观消费量分别为20.74、9.01、11.73 万吨,同比分别+15%、-13%、+51%。粘胶长丝下游可用于丝绸面料、里衬等,其下游国风汉服等新中式服装需求快速增长,据艾媒咨询,2023 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达到144.7 亿元,并呈持续上升态势,预计2027 年达到241.8 亿元,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粘胶长丝有望迎来高景气。
氨纶:需求稳增,行业或迎来边际改善
供给端,据百川,2023 年国内氨纶总有效产能约124 万吨,产能净增加15 万吨,同比增长约14%,不少落后小产能开工率低,已经关停或处于关停边缘,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CR5 从2012 年的51%上涨到目前的79%,行业洗牌进一步加剧,2023 年12 月双良氨纶3.2 万吨产能淘汰,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24 年,行业新增产能包括华峰化纤、诸暨华海、恒申合纤、泰光、晓星等企业。2023 年,氨纶产量、表观消费量分别为89.01、86.84 万吨,同比分别+13%、+17%,随着氨纶需求的稳步提升,行业有望迎来边际改善。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4-2026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5 亿元、5.70 亿元和7.25 亿元,EPS 分别为0.24元、0.34 元和0.43 元,PE 分别为15.9X、11.6X 和9.1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如果原材料价格进一步上涨,进一步增加公司成本压力,进而影响公司盈利能力);行业竞争加剧(国内氨纶企业众多,各企业均有不同规模的扩产计划,进而加剧行业竞争,影响盈利空间);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化纤行业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加速,如果未来全球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我国的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游对氨纶、粘胶长丝的需求下降,则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