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防止返贫的任务还很重,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后减贫时代,要更加重视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特别是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脱贫户的收入水平,减少一些边缘户的返贫风险,确保5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中国减贫成就为各国提供有益借鉴
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日前联合发布的《中国减贫四十年: 驱动力 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报告指出,过去40年来,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全球绝对贫困标准衡量,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近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近75%。按照中国现行贫困标准,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7亿。无论以世界银行标准还是中国现行贫困标准衡量,中国减贫速度和规模均前所未有,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
该报告认为,中国解决贫困问题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基础广泛的经济转型,为贫困人口提供新的经济机遇,并不断提高平均收入水平;二是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来消除长期贫困,这些政策最开始瞄准因地理环境和机会缺失等原因影响发展的贫困地区,之后转为瞄准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报告提出了一些可供其他国家借鉴的中国经验,包括注重教育、促进外向型发展、保持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以及实施有利于市场竞争的结构性政策。
不难看出,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中国减贫的必要条件,而有效治理进一步加速了中国减贫进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了返贫风险。最为关键的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开发式扶贫持续激发了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立足本国国情形成的反贫困理论有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减贫的成功离不开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减贫的充分条件。如果不建立系统性的组织动员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经济增长红利难以惠及贫困人口,这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理念的内涵要义。
第二,中国的减贫始终强调扶志扶智相结合,有效治理也是为了更好地扶志扶智,其中就包括充分发挥政府的强大政治动员能力,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从而最终取得所有深度贫困地区的最后堡垒被全部攻克的全面胜利。按照中国现行贫困标准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离不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动员,这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实现精准脱贫,也是加快推动中国减贫的重要因素。
第三,中国对全球减贫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大幅减少贫困人口规模,也降低了边缘人口的返贫率。已有跟踪监测表明,边缘人口返贫风险主要集中在因病、因灾、因残及发生重大变故等方面,对这类特殊群体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水平,有利于降低返贫致贫风险。未来政策的重点应进一步加大包括边缘户在内的低收入人口帮扶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协同增效,在更广范围内提高社会保障福利。
紧扣“五大振兴”做好有效衔接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抓住5年过渡期的重要时间窗口,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方面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产业振兴离不开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基础。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充分凸显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因此,既要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必须深刻把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第一,突出县域产业位势,处理好县域富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的关系。第二,深化流通服务体系,打通基层偏远地区“最后一公里”。第三,发挥关键技术支撑,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第四,注重数字转型赋能,积极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农资农机体系、 农产品 供销体系深刻变革。
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选好致富带头人。聚焦人才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生动体现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重要性。要在坚持和完善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基础上,着力构建一支包括本土人才、乡贤能人、创新创业人才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过去许多办法可能现在不一定适用,这也是取决于不同的目标导向。脱贫攻坚在于“两不愁、三保障”的全面实现,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文化振兴当下应着眼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等物质层面的振兴,还要注重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切实改善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脱贫攻坚虽然也强调要消除“精神贫困”,但主要针对主观上缺乏生活目标、发展信心、存在“等靠要”思想的贫困人群。相比之下,文化振兴的内涵外延更广,从关注特定贫困人群扩大到整个乡村铸魂,特别是农村青少年教育问题和精神文化生活,努力营造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生态振兴更加注重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在脱贫攻坚异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一些大型集中安置区已经提前谋划生态宜居,将新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考虑,不断增加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绿水青山作为底色、生态宜居作为本色,通过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组织振兴要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为根本。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如此,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治理就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最终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治理体制,不断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出处:经济参考报
免责条款:★★以上摘录不保证没有疏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