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 18亿元拍得银隆30%股权、创维智能汽车正式起售、小米汽车立项……又一轮跨界造车热潮正在掀起。
这轮造车势头以家电、消费电子企业为主角,他们进军汽车市场的逻辑是什么,背后怎样谋局?又将如何向资本市场讲好造车“故事”?
跨界路径各不同
5年前,格力电器欲以130亿元全资收购银隆新能源的并购案曾经轰动一时,最终被否。5年后,承载着董明珠的“造车梦”,格力电器以18.28亿元的价格,拿下银隆新能源3.36亿股股份,一举成为大股东。
本次收购完成后,上市公司将持有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加之董明珠将持有银隆新能源1.93亿股股份,格力系合计控制银隆新能源47.93%的表决权,银隆新能源也就正式成为格力电器的控股子公司。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对银隆新能源进行部分资源整合。”格力电器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就在前不久,与格力处在同一赛道的创维也宣布旗下创维汽车首款车正式亮相,定位中型SUV。而格力老对手小米也正式进入汽车产业。9月1日,雷军称小米汽车正式注册,注册资金100亿元,其本人任法人代表。
智慧芽最新数据显示,小米及其关联公司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中,共有951件汽车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6%。其专利布局更多聚焦于移动终端、无线通信技术、显示装置、车辆控制等专业技术领域。
翔说汽车创始人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目前格力、小米、创维都在以高薪广泛招募智能汽车高端人才,专业人才紧缺依旧是行业面临的问题。”
跨界造车如火如荼,抢人大战也此起彼伏,而细究几家企业的造车“路径”却是各有不同。
“各企业围绕自身的技术积累,以不同的切入点进入汽车产业。小米侧重智能解决方案、格力则注重能源和电器零部件、创维造整车。但无论从哪个角度入局,他们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即把智能汽车看作智能终端,是未来的流量入口。”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在很多汽车业内人士来看,想要真正跻身整机市场,投入至少要达到千亿元以上。所以,从目前跨界企业的投资金额看,大多还属于‘边界试水’。但这些新跨界者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进入‘深水区’,行业正从销量、规模之争,走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竞争。”张翔说。
“传统主营业务遭遇瓶颈,增速受限是几家企业面临的共同现状,他们需要积极扩展新领域,进入高景气行业,打开第二增长曲线。这些企业以技术、理念、设计为新能源车赋能,将加速汽车智能化,也有利于增加其在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钧山董事总经理王浩宇认为。
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王浩宇表示,在跨界造车企业中,也存在一些纯粹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盲目“蹭新能源汽车热度”的现象。“像小米等企业入局,实际是为完善其生态链布局。新能源车的最终方案一定是智能化,未来实现智能驾驶、自动驾驶后的汽车,实际是就是一个集出行、通信、娱乐为一体的超级终端。跨界企业在新能源、智能汽车上把握先机,明确方向,才能在未来把握生态链入口、完善生态链布局。”
纵观跨界“造车”史,无论是乐视、戴森、恒大,其都在造车路上乐此不疲,前赴后继,然而真正成功的却寥寥无几。
张翔认为:“一个新的造车品牌刚刚起步的时候都是非常难熬的,投入资金的回报周期会很长,企业真正能坚持下去的不多。现在造车新势力品牌太多了,未来的智能汽车市场竞争将非常激烈。”
“跨界企业入局,一定要从自身的优势入手。比如从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算法、各类车载芯片等入手,实现为汽车产业赋能,也不失为好选择。”王浩宇称。
出处:证券日报
免责条款:★★以上摘录不保证没有疏漏,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