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可好了,旱厕不用了,空气变好了,臭水沟也没了,多年的下水难题都解决了。”哈尔滨平房区哈达村村民张伟给当地“厕所革命”点赞,“用政府给安装的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后的水也不浪费,拿来浇门口的小菜园都不用施肥了。”
“之前生活污水全都倒门口臭水沟,生活环境脏乱差。”张伟说,“现在这一家一户的污水处理设备有专人维护,一个月电费不到6元,生活大变样,幸福感特别强。”
张伟家用的污水处理设备,是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大数据实现“互联网+大数据”的农村污水综合处理的探索。这种方式实现厕污共治,处理后的污水达到灌溉标准,在自家庭院内打造“田园绿色小生态”,真正做到农村改厕“建得起,用得上”。
在管控这一设备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数据监控管理平台”上,可以看到包括张伟家在内,上千农户家的污水处理设备在系统实时监控下运行,覆盖了黑龙江、四川、河南等省份。通过监测污水量、处理时长、用电量等指标,系统可精准定位故障设备和故障点,第一时间启动维修程序,通知驻村维修人员上门。
“根据污水水量、时间等指标智能化匹配处理模式,实现一户一策。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也可以根据用户平时污水大数据默认匹配处理模式。”研发该系统的大唐融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王小东说,通过集中管控平台的故障巡检、故障预警及运维管理功能,相比传统运维方式,运维费用可降低80%。
当前数字乡村建设蹄疾步稳,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注入新动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
近日,中央网信办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明确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包括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
随着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用好大数据这项“新农资”,也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通过对农村生产生活大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拓展应用场景,可将分散的数据转变为信息资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精准、科学的决策支持,提高基层环境管理决策能力,推动农村摆脱“脏乱差”走向“环境美”。
小厕所,大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速解决民生关切事,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但记者调研发现,有的地区因为模式不适应,建了没法用;有的因为缺乏管护机制,锁上不让用;有的因为质量不高,建了不耐用。
“传统黑水、灰水处理是将黑水、灰水混合到一条管道统一输送至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成本高,设施维护费用高。”王小东说,“互联网+大数据”集中管控分布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让项目资金使用、维护更精准,运维费用极大降低。今年这一污水处理系统有望新增约3.5万农户使用。
记者调研发现,部分农村地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此外,近几年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一些设施设备建而不管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城镇周边、中心村等实现截污纳管或有条件建设污水管网的地方,可统筹推进农村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其他地方主要采取单户或联户的分散处理方式,充分结合农村庭院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就近消纳、综合利用。
“要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说,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运行管护。探索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服务费市场化形成机制。
出处:经济参考报
免责条款:★★以上摘录不保证没有疏漏,仅供参考!★★